林如高医案
案例概述
- 患者信息:陈某,男,8岁,福州市郊人。
- 初诊日期:1977年5月3日。
病史
- 患儿于2天前不慎跌倒,右肘部肿胀、疼痛、畸形。
- 曾就诊乡村医生,给予复位、固定,但局部肿痛未减,故来医院治疗。
检查
- 面色:红
- 痛苦表现:哭叫
- 脉象:右侧沉细弱,左侧浮洪
- 右肘部:畸形,呈半伸肘位,前臂变短,鹰嘴部突出,局部明显肿胀、发红,皮下有广泛青紫瘀斑,肘前可见散在小水疱。
- 右肘活动:障碍
- 感觉:右手指感觉、运动存在
- X线片:右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尺偏移位。
诊断
- 诊断:右肱骨髁上骨折。
处理
手法治疗
- 复位
- 手法:患者正坐靠背椅上,助手站于患者背后,双手握住臂中部,医者站在患者前外侧,一手握住前臂中部,另一手握住肘部,与助手相对拔伸,纠正重迭移位,同时矫正旋转移位。
- 具体操作:
- 患者前臂中立位,医者另一手拇指按压骨折近端外侧,余指按压骨折远端内侧,相对推挤,矫正侧移位。
- 若为伸直型骨折,在持续牵引下,医者双手拇指移向骨折远端后方,向前推挤,余指提托骨折近端前方,屈曲肘关节90°以达整复。
- 若为屈曲型骨折,在持续牵引下,医者双手拇指移向骨折近端后方,向前推挤,余指提托骨折远端的前方向后,并徐徐伸直肘关节。
- 固定
- 操作:复位后右肘部畸形消失,右侧脉转为浮洪,将肘部置屈曲90°位,在骨折近端外侧和远端内侧分别置压骨垫一个,骨折远端后侧置坡形垫一个,以髁上夹板固定,局部外敷消炎膏,内服消炎退肿汤。
练功活动
- 活动:练伸掌、握拳动作。
后续治疗
- 1周后:肘部肿痛明显减轻,改敷接骨散,服跌打养营汤,练托手屈曲动作。
- 2周后:肘部仅有轻度肿痛,继续按上法用药、练功。
- 3周后(5月25日):右肘无肿。拍片示:骨折处有多量连续性骨痂生长。仍继续使用上药,练滑车拉绳、手摇纺纱、小云手、大云手等动作。
- 4周后:解除外固定,但右肘活动轻度受限,以舒筋止痛水外涂。
- 5周后:患儿右肘活动自如出院。
诠解
- 肱骨髁上骨折:肘部最常见的损伤,儿童最常见的骨折。
- 解剖特点:肱骨下端较扁薄,肱骨髁上部处于松质骨和密质骨交界处,后有鹰嘴窝,前有冠状窝,故肱骨髁上部比较薄弱,为应力上的弱点,易发生骨折。
- 移位影响:前臂伸直,完全旋后时,臂部与前臂纵轴呈10°~15°外翻的提携角,骨折移位可使此角发生改变,导致肘内翻或肘外翻畸形。
- 复位要求:儿童骨折侧方移位和旋转移位必须纠正。尺偏型骨折容易后遗肘内翻畸形,因此复位时应特别注意矫正尺偏移位。纠正尺偏移位时甚至宁可有轻度桡偏(矫枉过正),不可有尺偏,尤其是倾斜,一定要纠正,并有一定程度桡倾,同时使远端呈外旋位,以防止发生肘内翻畸形。
【按语】
- 肱骨髁上骨折复位要求较高,必须获得准确复位。儿童骨折侧方移位和旋转移位必须纠正。尺偏型骨折容易后遗肘内翻畸形,因此复位时应特别注意矫正尺偏移位。纠正尺偏移位时甚至宁可有轻度桡偏(矫枉过正),不可有尺偏,尤其是倾斜,一定要纠正,并有一定程度桡倾,同时使远端呈外旋位,以防止发生肘内翻畸形。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