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病的诊治经验

1. 哮病概述

  • 定义: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气喘痰鸣性疾病,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胸憋气短,呼吸困难,甚至不能平卧。
  • 发病特点:本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涉及各个年龄组,以青壮年及儿童居多。它具慢性迁延性,反复发作性,难以痊愈等特点,至今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和药物。
  • 历史沿革:从《内经》开始,历代医家对哮病就有观察和记载。如“喘鸣”,“喘呼”,“咳而上气,喉中如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上气鸣息”,“呷嗽”等对哮病的主要临床特征、病因病机及证治的认识。“哮喘”的病名是由元·朱丹溪首创的。此外,其命名还见有冷哮(寒哮)、热哮、风哮、痰哮、鱼腥哮、酒哮、糖哮、吼哮、齁喘、虚哮、实哮等记载。

2. 哮病与支气管哮喘相链接

  • 定义区分:哮病是应当与西医的支气管哮喘(包括过敏性哮喘)相链接的,它是一种发作性气喘病,发作时伴有喉呜咽响。但是,对于哮病的认识,中医历来认为在咳喘之内,且哮与喘不分,临床上容易与肺系或其他疾病引起的气喘疾病相溷淆。
  • 临床表现:哮病指声响言,为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与季节有关或因诱因而发的反复发作性疾病;而喘则指以气息言,属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其中也包括以咳喘为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 病机关联:临床一般哮必兼喘,哮病反复持续发作,又常因合并感染而见咳喘、咯痰,二者表面虽有相同但实质有别,病机病理各异,但久发哮喘迁延不愈,可以发为咳喘。

3. 风邪是支气管哮喘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 病因分析:中医对病因具有整体性认识,强调六淫、七情、饮食不当、素体禀赋等因素。而哮病更为明显,可以看出,在病因中多少也包括了诱因。外邪还可以因接触或吸入花粉、烟尘、异味、螨虫、动物、毛屑等引发哮病。
  • 临床特点:通过多年临床观察,发现哮病在临床上仅借痰之寒、热而鉴,是非常不全面的,有不少因过敏因素引发的哮病,“痰”象并不明显,临床上“风”象突出,且此类哮病从痰论治效果不好。
  • 理论依据:风邪致病主要是根据中医对哮病症状学的分析,而痰是一部分患者的主因。风邪是支气管哮喘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需要注意的是,此风邪包括外风和内风两个方面。

4. 风邪犯肺、气道挛急是哮病发作的主要病机

  • 病因病机:传统观点认为痰是哮喘中的中心问题,但风邪致病主要是根据中医对哮病症状学的分析,而痰是一部分患者的主因。风邪致病主要是根据中医对哮病症状学的分析,而痰是一部分患者的主因。
  • 临床表现:风邪犯肺,气道挛急,表现为发作突然,发作前多有鼻、咽发痒,喷嚏,胸闷等先兆症状,而后气道挛急,患者突感胸闷室息,哮喘迅即发作,呼吸气促困难,张口抬肩,甚则面青肢冷等。
  • 病机分析:因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具有通调水道的功能。风邪袭肺,阻于肺与气道,肺失宣发肃降,风盛气逆,“风盛则挛急”,气道挛急,肺管不利而发哮病。

5. 风哮的证候学特点

  • 临床特点:发作突然,常有过敏因素,见有咽痒、鼻痒、气道挛急等风的特点,无明显的寒、热、痰的表现。
  • 典型证候
    1. 发作前多有鼻、咽及气道发痒,喷嚏、流涕、咳嗽胸闷等先兆症状。
    2. 寒、热、痰象不明显,或突然发作。或多有过敏史和致敏原接触史,如花粉、异味、饮食不当等。
    3. 其症多见有鼻痒、咽痒、眼痒,流清涕,打喷嚏,喉中不利,喘鸣如水鸡声,喘促气急,胸中憋而不畅,气不得续,夜不得卧,伴微咳,痰少而黏,夜重日轻。
    4. 许多支气管哮喘患者及家族中有哮喘、湿疹、荨麻疹等病史。
    5. 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春冬季节,而春季在五脏对应于肝,在六气对应于风。
    6. 发病迅速,善行数变,来去匆匆,骤发骤止,反复发作,发作时痰鸣气喘,与风邪“善行而数变”的特点相似。
    7. 气道高反应性(AHR)。

6. 哮病的病证要素

  • 寒、热、痰、风、虚、瘀:分析哮病归纳大体尚有寒、热、痰、风、虚、瘀等要素,如寒、热、风以外邪为主,外感也反映了六淫外受,即风寒者伴寒痰可发寒哮;痰热,甚至黄痰则为感染所致,可发热哮。我提出“风”亦反映了某些患者的过敏体质、过敏因素,风善行数变、风性挛急,此病也具有内风的特点。至于虚者则大多为哮喘久病,反复发作可致肺、脾、肾虚,导致哮喘,久病伤络致血瘀、口唇紫暗等。从而也一定程度地造成正气受损,易受到外因诱发,反映了从实转虚的变化规律。

7. 哮病的证候类别

  • 辨证依据:辨证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内容,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之一。辨证既有规律又有个性,它包括了中医的四诊、八纲分析,病因、病机分析和不同的辨证分析,反映了中医“理法方药”、“症因脉治”的部分内容。
  • 辨别证候步骤
    1. 抓主症:主症是辨证的重要内容,有了主症才可以参考兼症而据四诊内容进行八纲分析,如哮喘、喘憋、气急、咳嗽等等,而后区别寒、热、虚、实,属痰、属风、兼瘀。
    2. 辨先兆:先兆如打喷嚏、流鼻涕、咳嗽,要认真观察,是否与哮喘相关,应予以重视。在一些哮喘患者中是会出现的,这也要与病史及过敏性鼻炎(鼻鼽)相鉴别。
    3. 注意病因、病机变化:哮喘病因较广,要抓遗传的相关性、慢性气道炎症、变态反应因素、气道高反应性等情况,时刻注意风、寒、饮食、吸入物的情况,动态的认识不同阶段、分期情况,以整体出发进行情况辨证论治的分析评估。
  • 哮病分期与证候分型
    1. 急性发作期与慢性持续期
    • 先兆:典型哮喘发作前有时有先兆症状,如打喷嚏、流涕、咳嗽、胸闷等,此时也要及时处理,其脉多浮弦,舌苔薄白,多以风寒或风邪外受为主,以防病情发展。
    • 风哮:发作突然,突发突止,常因接触致敏原而加重复发,多有过敏史,喘促气急,发作前时有先兆,常见鼻塞、鼻炎、喷嚏,寒、热、痰则不明显,但符合风邪特点,“善行数变”,风性挛急,喉中如水鸡声,一般痰少或无痰,时有阵咳等,舌苔薄白,脉弦,证属风邪犯肺,气道挛急。
    • 寒哮:可见喘憋气逆,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气壅痰升,呼吸憋闷气促,多素有伏痰,又因外受风寒引发气道狭窄,气急气促,痰白稀薄;或因外感受凉,亦有形寒肢冷、恶寒发热、突发哮喘,脉弦紧,舌苔白薄,多属素有伏痰,寒邪犯肺。
    • 热哮:突发哮喘,喘而气促,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肋胀,痰多,稠黏不易咯出,身热,面赤、痰黄或黄白、咯吐不利;或因风热外受引发夙根,常伴有胸闷口渴,烦躁或外寒内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多属痰热内蕴,肺失肃降。
    • 痰哮:哮喘有以痰为中心的认识,病久反复,见有喘咳胸闷,痰涎涌盛,阻塞气道,喉中呼吼,哮鸣有声,痰多壅滞,常反复发作,寒热并不明显。可见舌质澹,舌苔白腻,或厚腻,脉多弦滑,多属痰浊阻肺,气道失畅。
    • 虚哮:患者多反复发作,日久病虚,呼吸急促,喘鸣,夜不能寐,难以平卧,乏力,呼多吸少,吸气不利,或因久服糖皮质激素见面浮气短,心情烦急,多喜静卧,动则喘甚,难以维持日常生活,少言寡语,汗出,萎靡,脉沉细无力,舌苔澹白,可见齿痕,证属气阴两虚,肾不纳气。
    1. 缓解期
    • 肺脾两虚:有哮喘病史,且哮喘已缓解,但仍常有自汗、怕风,易于感冒,常因气候变化而喷嚏、流涕,伴有乏力,纳差食少,便溏或有痰,苔薄白或微腻,脉缓或弦,此脾肺不足之故也。
    • 肺肾气虚:多反复发作哮喘,常见有乏力、气短动则加重,腰膝无力,亦易受凉,怕风,舌苔白,脉沉细,属肺肾气虚。

8.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 治疗原则:中医治疗主要在于调理整体情况,并根据临床表现注重个体情况,首先改善控制症状,防止病情加重,改善肺功能,保持正常工作生活,避免长期服药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
  • 治疗法则:哮病当注意标本问题,即“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注意“扶正固本”,“标本兼顾”,注意“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注意“虚则补之,实者泻之”,更需要注意的是人之整体情况,辨证施治。

治疗方案

解锁完整医案

详细的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