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高医案
案例概述
- 患者信息:林某,3岁,福州市郊盘屿乡人。
- 初诊日期:1984年2月8日。
病史
- 发病时间:2小时前。
- 发病经过:由患儿母亲手牵其右前臂走路时,孩子不慎跌倒,其母以手提起,患儿即哭吵不安,右手不愿上举。
检查
- 面色:青。
- 情绪:哭吵不安。
- 右肘:呈半屈曲,前臂旋前位。
- 右肘部:未见明显肿痛,但右肘外侧桡骨头处压痛,不肯触摸。
- 右手上举:障碍。
诊断
- 诊断结果:右桡骨头半脱位。
处理
- 复位方法:采用小儿桡骨头半脱位复位手法整复。
- 过程:听到响声,当即患儿不哭,右手能上举取物。
- 后续处理:复位后以绷带悬吊屈肘90°位2天,嘱家长避免牵拉患肢。
诠解
- 复位手法:
- 成人正坐椅上,抱住患儿。
- 医者一手握住前臂下部,另一手拇指按压在桡骨头,余指握住肘部,将前臂旋前并屈曲肘部,即见小儿患肢能屈肘、上举,活动自如。
- 若不能复位,则一手稍加牵引,然后屈曲肘关节,常可听到或感到轻微的入臼声。
- 也可屈肘90°,向旋后方向来回旋转前臂,至闻及入臼声,则已复位。
- 复位后处理:一般不需要制动,也可用颈腕吊带或三角巾固定屈肘90°位2~3天,并嘱家长避免牵拉患肢。
- 注意事项:为小儿穿、脱衣服时,应多加注意,防止牵拉患肢,以免再次脱位,造成屡次发生而形成习惯性半脱位。
案例总结
- 疾病名称:小儿桡骨头半脱位,又称“牵拉肘”、“肘错环”、“肘脱环”。
- 发病率: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幼儿,1~3岁发病率最高。
- 性别差异:男孩比女孩多。
- 侧别差异:左侧比右侧多。
- 原因:幼儿桡骨头发育尚不完全,头颈直径几乎相等,环状韧带松弛,故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半脱位。
- 预后:一般习惯性半脱位,随幼儿年龄增长,骨与软组织的进一步发育,会逐渐减少脱位次数,至患者5岁以后,一般不再发生,6~7岁以后的幼儿发生桡骨头半脱位的更少。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