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案整理

1. 案例背景

某(妪)今年风木司天,春夏阳升之候,兼因平昔怒劳忧思,以致五志气火交并于上,肝胆内风鼓动盘旋,上盛则下虚,故足膝无力。肝木内风壮火,乘袭胃土,胃主肌肉,脉络应肢,绕出环口,故唇舌麻木,肢节如痿,固为中厥之萌。

2. 治疗方案

2.1 上午服药

  • 金石斛(三钱)
  • 化橘红(五分)
  • 白蒺藜(二钱)
  • 真北秦皮(一钱)
  • 草决明(二钱)
  • 冬桑叶(一钱)
  • 嫩钩藤(一钱)
  • 生白芍(一钱)

2.2 晚上服药

  • 人参(二两)
  • 熟半夏(二两)
  • 茯苓(四两,生)
  • 广陈皮肉(二两)
  • 川连(姜汁炒,一两)
  • 枳实(麸炒,二两)
  • 明天麻(二两,煨)
  • 钩藤(三两)
  • 白蒺藜(鸡子黄拌煮,洗净炒,去刺,三两)
  • 地栗粉(二两)
  • 上末用竹沥一杯。姜汁十匙。法丸。每食温开水服,三钱。

2.3 交秋令时

  • 白扁豆(勿研,三钱)
  • 玉竹(三钱)
  • 白沙参(二钱)
  • 麦冬(去心,三钱)
  • 甜杏仁(去皮尖,勿研,二钱)
  • 象贝母(去心,勿研,二钱)
  • 冬桑叶(一钱)
  • 卷心竹叶(一钱)
  • 洗白糯米七合并清汤煎。

2.4 暮夜兼进清上方法

  • 麦冬(八两)
  • 天冬(四两)
  • 薏苡仁(八两)
  • 柿霜(四两)
  • 长条白沙参(八两)
  • 生白扁豆皮(八两)
  • 甜梨汁(二)
  • 甘蔗浆(二斤)
  • 水熬膏,真柿霜收,每服五钱,开水送下。

2.5 夏热秋燥调理

  • 燕窝菜(洗净,另熬膏,一斤)
  • 甜梨(去皮核,绢袋绞汁,熬膏,二十个)
  • 人参(另熬,收三两)
  • 九制熟地黄(水煮,四两)
  • 天冬(去心蒸,二两)
  • 麦冬(去心,四两)
  • 黄芪皮(生用,四两)
  • 炙黑甘草(二两)
  • 五味(二两,蒸)
  • 云茯神(三两,蒸)

2.6 左关尺脉独得动数

  • 九制熟地黄(照前法制,八两)
  • 肉苁蓉(照前制,四两)
  • 天冬(去心蒸烘,四两)
  • 当归(炒焦,二两)
  • 生白芍(三两)
  • 川斛(熬膏,八两)
  • 黄柏(盐水炒,二两)
  • 怀牛膝(盐水蒸,三两)
  • 上为末。另用虎骨胶三两,溶入蜜捣丸,服五钱,滚水送。

2.7 下虚上实,君相火亢

  • 鲜生地黄水洗净,捣自然汁二斤,绵纸滤清,随和入生白沙蜜一斤
  • 另置一铅罐,或圆铅球,盛前药封坚固
  • 用铁锅满盛清水,中做井字木架,放罐在上,桑柴火煮三昼夜,频添水不可住火
  • 至三日后,连器浸冷水中,一日顷取出,入后项药
  • 人参(蒸烘,研细末,六两)
  • 白茯苓(蒸研粉,十六两)
  • 真秋石(银罐内,候冷,研一两)
  • 三味拌入前膏。如干豆沙样,收贮小口瓷瓶内,扎好勿令泄气
  • 每早百滚水调服五六钱

2.8 立冬后三日

  • 左脉小弦动数,右手和平略虚
  • 问得春夏平安,交秋后有头晕,左目流泪,足痿无力,不能行走,舌生红刺,微咳有痰
  • 补肝肾以摄纳肾气为要,而清上安下,其在甘凉不伤脾胃者宜之
  • 制首乌(四两)
  • 枸杞子(炒,一两半)
  • 天冬(去心,二两)
  • 茺蔚子(蒸,二两)
  • 黄甘菊(一两半)
  • 黑豆皮(二两)
  • 茯苓(蒸,二两)
  • 川石斛(熬膏,八两)
  • 虎骨胶(二两,水溶)
  • 上末以川斛膏同溶化,虎骨胶捣丸,早上滚水服三四钱

2.9 久热风动,津液日损

  • 生扁豆(四两)
  • 麦冬(四两)
  • 北沙参(三两)
  • 天花粉(二两)
  • 甘蔗浆(十二两)
  • 柿霜(二两)
  • 白花百合(四两)
  • 熬膏。加饴糖两许,每服时滚水调服三四钱。晚上服。

2.10 液燥下亏,阳夹内风上引

  • 水制熟地黄(四两)
  • 阿胶(二两)
  • 女贞实(二两)
  • 豆皮(二两)
  • 澹肉苁蓉(一两)
  • 茯神(二两)
  • 旱莲草(二两)
  • 川石斛(熬膏,八两)
  • 用精羯羊肉胶为丸。早上滚水服四五钱

2.11 暂服煎方

  • 生地黄沙参茺蔚子黑豆皮川斛牛膝

2.12 晚服丸方

  • 九蒸桑叶(八两)
  • 三角胡麻(四两)
  • 九制首乌(三两)
  • 白茯神(三两)
  • 人参(二两)
  • 炙甘草(一两)
  • 酸枣仁(二两,炒)
  • 薏苡仁(二两)
  • 上为末。桂圆肉三两煎汤法丸。每服三钱。百滚水下

2.13 补阳明泄厥阴法

  • 人参(一钱)
  • 生牡蛎(五钱)
  • 生白芍(二钱)
  • 乌梅肉(四分)
  • 川黄连(盐水炒六分)
  • 熟半夏(醋炒,清水漂洗,一钱)
  • 上午服

2.14 阴阳并损,滋阴养血

  • 人参(同煎,一钱)
  • 川连(水炒,六分)
  • 犀角(二钱,镑)
  • 元参(二钱)
  • 鲜生地黄(五钱)
  • 丹参(一钱)
  • 卷心竹叶(二钱)

2.15 阴虚液耗,心悸少寐

  • 酸枣仁(炒黑,勿研,五钱)
  • 茯神(三钱)
  • 知母(一钱)
  • 川芎(一分)
  • 人参(六分,同煎)
  • 天冬(去心,一钱)

3. 按语

3.1 医案解析

清代名医叶天士,医术精湛,医理精博,不仅在温病理论上有卓越贡献,在中风病治疗上也颇有建树。他在《临证指南医案》一书中详细论述了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治疗,创立了“阳化内风”说。此案历时较长,从春天治到冬天,用了很多处方,充分体现出叶天士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和治法特色。归纳而言,有以下四点。

  1. 肝阳化风,治肝为主
    • 叶天士在综合前人观点,继承内风学说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认识,创立了“阳化内风”说。叶氏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风》中指出:“肝为风木之脏,相火内寄,体阴而用阳,其性刚,主升主动”,认为肝的这种特性决定了肝阴易虚,肝阳易亢。若“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则“肝阳偏亢,内风时起”,这就是产生“阳化内风”的主要机制。
  2. 温柔濡润,阴中通阳
    • 对于久病精血虚极、阴损及阳之阴阳两虚证,叶氏主张温柔濡润以通补。此类病证大都表现为肢体偏枯、麻木、语言謇涩、口角流涎、遗尿不禁,痴不辨人等中风后遗症症状。
  3. 滋阴养血,通络息风
    • 叶氏认为中风发生的根本病机为肝肾阴虚,阳化内风。肝肾阴虚为本,风阳上亢为标。阴虚则相对火盛,火盛则耗伤津液,津液不足则燥。燥性干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燥盛则干。”
  4. 顾护脾胃,培土制木
    • 叶氏认为虽然中风的病机演变与肝关系密切,但肝阳的潜藏,肝风的宁谧,“全靠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一旦肾虚失荣,血虚失濡,肺失清肃,中土失培,皆可致肝失濡养,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故治疗上除了重视滋肾柔肝外,还应兼顾他脏的调理,如培补中宫、清心养血、清燥甘凉、涤痰通络等各种治法,尤其注意肝与脾胃之间的关系。

3.2 总结

叶天士在治疗中风病时,注重肝肾阴虚、阳化内风的病机,强调滋阴养血、通络息风,同时兼顾脾胃的调理,体现了其独特的治疗理念和方法。

登录查看更多医案

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