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桡骨远端骨折病案一
患者信息
- 姓名:樊某某
- 性别:女
- 年龄:70岁
- 门诊号:SZ01994957
- 初诊日期:2010年3月30日
初诊
- 主诉:跌伤致左腕部肿痛、活动受限1小时。
- 查体:左腕肿胀,桡骨下端压痛,伸屈活动受限,患肢末梢感觉及血运良好。
- X线片:左桡骨下端骨折,骨折端移位。
- 诊断:左桡骨下端骨折。
- 处理:
- 以“三折顶”手法复位。
- 复位成功后,在保持牵引下,将前臂从旋前位恢复到中立位。
- 用4块小夹板常规固定,固定腕关节于中立位,悬吊患肢前臂于胸前。
- 复查X线片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
- 嘱其注意小夹板松紧度,注意患肢末梢感觉及血运情况。
- 口服活血止痛胶囊4粒,每日3次。
- 注意功能锻炼。
- 3天来院复诊,有情况随诊。
二诊
- 日期:2010年4月2日
- 主诉:左腕部疼痛能忍受,患肢末梢感觉及血运良好。
- 处理:
- 伤1膏外敷加小夹板外固定。
- 嘱其注意小夹板松紧度,注意患肢末梢感觉及血运情况。
- 口服活血止痛胶囊4粒,每日3次。
- 注意功能锻炼。
- 1周来院复查。
三诊
- 日期:2010年4月9日
- 主诉:左腕部疼痛明显减轻,左腕肿胀减轻,患肢末梢感觉及血运良好。
- 处理:
- 复查X线片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
- 伤1膏外敷加小夹板外固定。
- 嘱其注意小夹板松紧度,注意患肢末梢感觉及血运情况。
- 口服接骨七厘片5粒,每日3次。
- 注意功能锻炼。
- 2周来院复查。
四诊
- 日期:2010年4月23日
- 主诉:左腕部疼痛明显减轻,左腕肿胀基本消失,患肢末梢感觉及血运良好。
- 处理:
- 伤1膏外敷加小夹板外固定。
- 嘱其注意小夹板松紧度,注意患肢末梢感觉及血运情况。
- 口服接骨七厘片5粒,每日3次。
- 注意功能锻炼。
- 2周来院复查。
五诊
- 日期:2010年5月7日
- 主诉:左腕部疼痛不明显,左腕肿胀基本消失,患肢末梢感觉及血运良好。
- 处理:
- 复查X线片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骨折线模煳。
- 以中药熏洗方熏洗,行患肢腕部功能锻炼。
- 伸筋草10g 透骨草10g 海桐皮10g 苏木10g 桑枝10g 艾叶10g 红花10g 每日1次熏洗。
按语
- 桡骨下端骨折:是骨伤科临床最常见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6.7%,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多于男性。桡骨下端骨折一般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两大类,其中以伸直型多见。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是指在距离桡骨远端2~3cm以内的松质骨骨折且远端向背侧移位或向掌侧突起成角的骨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常见于跌倒,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着地致伤,应力作用于桡骨远端,使这一脆弱部位发生骨折。
- 中医治疗:中医学把此类骨折归属于“脱臼”,称之为“手掌根出臼”、“腕折伤”等。在其治疗上多采取闭合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充分体现了骨折治疗的“筋骨并重,动静结合”的指导思想,具有独特的优势,一直指导着骨伤科的临床和实践。
- 周教授治疗要点:
- 早期复位:骨折后常合并软组织损伤而出现肢体的肿胀和疼痛,随着时间的迁延,肿痛加重,形成了保护性肌痉挛,增加了骨折复位的困难。周老师认为,骨折复位的时间在伤后1~2小时内最为理想,由于此时伤肢肿痛较轻,软组织弹性尚存在,复位的成功率较高。
- 合理使用小夹板及压垫:小夹板外固定时应辅以压垫,所用压垫的厚薄、放置位置及夹板的松紧度必须适宜,以防止发生皮肤组织压迫坏死或骨折块移位。小夹板是中医治疗四肢骨折的传统固定材料,它具有弹性、韧性和可塑性等特点。临床上应根据骨折的部位而选择合适的长度、宽度,以及适应肢体形态的小夹板以使骨折达到制动的目的。
- 注意功能锻炼:合理地进行功能锻炼与治疗的效果密切相关。全身和局部的功能锻炼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组织的修复能力,加速肢体肿胀的消退,促进骨折的愈合和患肢功能的恢复。周教授认为在复位和固定后的早期,就应鼓励病人每天定时进行肘关节的屈伸活动和手指握拳锻炼。在外固定解除后配合海桐皮汤为主方的外用熏洗药进行熏洗,有利于松解肌肉,疏利关节,促进功能的恢复。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
医案摘要
相关医案
暂无相关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