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叔微治疗伤寒验案
案例描述
尝记一亲戚病伤寒、身热、头痛、无汗、大便不通已四五日,予讯之,见医者治大黄朴硝等,欲下之。予曰:子姑少待,予为视之。脉浮缓,卧密室中,自称甚恶风。予曰:表证如此,虽大便不通数日,腹又不胀,别无所苦,何遽便下?大抵仲景法,须表证罢方可下,不尔,邪乘虚入,不为结胸,必为热利也。予作桂枝麻黄各半汤与之,继以小柴胡,荥荥汗出,大便亦通而解。
仲景原文
仲景云:“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拟欲攻之,当先解表,乃可攻之。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坚,实有燥屎,自可徐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也。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邪入,协热遂利,烦躁之变,不可胜数,轻者因笃,重者必死矣。”大抵风寒入里不消,必有燥屎,或大便坚秘,须是脉不浮,不恶风,表证罢,乃可下,故大便不通虽四五日不能为害,若不顾表而便下之,遂为协热利也。
评析
许叔微简介
许叔微(1079~约1154),南宋著名伤寒学家。字知可。真州白沙(今江苏仪征)人。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进士,曾任集贤院学士,人称“许学士”。幼时家贫,父母双亡,长而发愤攻读医书,遂精于医。治病不求报答,救人不可胜计。其精研《伤寒论》,强调伤寒治法当先辨明表里虚实。主要著作有《伤寒百证歌》三卷、《伤寒发微论》五卷、《伤寒九十论》一卷,晚年将平生所用验方及医案,整理编成《类证普济本事方》一卷。其《伤寒九十论》论后附案,可谓我国第一部医案之著。
案例分析
本案既有表证,复有里证,许氏遵《伤寒论·伤寒例》的“当先解表,乃可下之”的原则,投以桂枝麻黄各半汤与之,继以小柴胡汤和解表里,汗出便通而解。该案是许氏在《伤寒九十论》中反复强调的“循次第”的临床意义及具体运用。他说:“仲景虽云不避晨夜,即宜便治,医者亦须顾其表里虚实,待其时日。若不循次第,虽暂时得安,亏损五脏,以促寿限,何足尚哉?若“治大黄朴硝等”下之,必将诸症蜂起,祸不旋踵。焉能有此桴鼓之效?许氏按《伤寒论》理法辨证,可谓丝丝入扣。其治法充分体现了伤寒下不厌迟及先表后里的论治思想。
临床启示
值得注意的是,本案患者感受风寒后,身热、头痛、无汗为表实见证;恶风、脉缓则为表虚之证,故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无独有偶,金元四大家之首刘完素,对表证而兼有内热者,也是采用这种组方之法,真可谓一脉相承。 笔者受许、刘二家启发,结合孙思邈治疗外感病的经验,对感冒出现恶寒、发热、咽喉红肿疼痛,而又鼻塞、流清涕、打喷嚏、头身疼痛、无明显汗出、舌澹红苔薄或白或黄、脉象浮而略数者,采取辛凉、辛温并用,常以银翘散加防风、羌活、辛夷、苍耳子等,疗效迅速,深感临床应辨证确切,灵活对症下药,不可拘泥一方一药。
按语
本案为许叔微治疗感冒验案之一。许叔微强调伤寒治法当先辨明表里虚实,遵循《伤寒论》的理法,体现了伤寒下不厌迟及先表后里的论治思想。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