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黎生医案 - 腕关节脱位

病例简介

  • 患者信息:焦某某,男,35岁。
  • 初诊日期:1984年3月6日。
  • 主诉:左手拇指被机件砸伤,肿痛1天。
  • 检查:摄X线片示:右手第1掌骨基底部粉碎性骨折,并向桡侧成角畸形形成腕掌关节脱位。

诊断

右手第1掌骨基底部粉碎性骨折,并向桡侧成角畸形形成腕掌关节脱位。

处理

1. 手法复位

  • 复位方法
    • 病人坐位,伤肢放松。
    • 助手以双手握住病人患侧腕部,术者一手握患侧拇指,持续牵引。
    • 在逐渐外展拇指的同时,术者另手向掌侧轻轻按压向桡背侧移位之骨折部,听到咔嚓声,即见成角畸形矫正。
    • 继在第1掌骨基底部向桡背侧挤压,矫正侧方移位及腕掌关节脱位。
    • 复位后术者用手按骨折及脱位部,令病人屈伸拇指,活动良好即复位成功。
  • 固定方法
    • 以5列绷带包绕拇指、手掌手背及前臂下段,置棉纱压垫于骨折端,胶布固定之。
    • 放置预定之外展竹片,务使其凸角抵住鼻烟窝,以3条胶布分别固定第1掌骨头部、腕部及竹片之前臂端。
    • 再以5列绷带缠绕加固。
    • 固定后拍X线片,示骨折、脱位已全部复位。
    • 固定器材制备:取宽22.5cm,厚1.52.5cm,长2025cm之弹性较好之竹片1块,修剪四角,在距一端7cm处以乙醇灯烤成30°弯形,以绷带包缠,准备2cm宽,1520cm长黏膏条3条,与竹片等宽之10层方形棉纱压垫一块,5列绷带一卷。

2. 药物治疗

按三期分治用药。治疗3周,X线示中等量骨痂,解除固定物,加强功能锻炼并外用熏洗药1周,功能完全恢复正常。

诠解

  • 临床特点:此类病人常有明显手掌着地、腕背外伤史,腕部掌侧肿胀、隆起、疼痛、压痛明显。
  • 治疗经验:多年来,用胡氏传统手法及用外展竹片固定法治疗第1掌骨骨折合并腕掌关节脱位,收到满意疗效。
  • 外展竹片固定法:突角为30°~45°,为最适合拇指生理要求之角度,因而固定可靠,再移位的可能性较小。
  • 注意事项
    • 紧贴皮肤之包衬绷带有平均加压作用,又能防止胶布直接贴于皮肤而致接触性皮炎。
    • 外展竹片远端不超越掌指关节,以利于掌指及指间关节功能锻炼。
    • 固定目的要求制动第1掌骨。腕部及前臂远端固定胶布不可过紧,以防阻碍血运,以固定掌骨头最为合适。
    • 固定后应留诊观察1小时左右,待局部无剧痛、麻木、青紫等,患肢悬吊胸前做功能锻炼方能令其回家,嘱其每隔4~5日复诊调整固定物1次。
    • 愈后解除固定物,外用熏洗药可选用五加皮汤、海桐皮汤、上肢损伤洗方、骨科外洗一方。
    • 要十分重视练功活动,强调动静结合的原则。对伤指功能的完全恢复具有特殊作用,不可忽视。
  • 治疗原则:胡氏对各种骨折都强调后疗法,这是以最大限度恢复患肢功能为治疗目的积极治疗思想。
  • 操作特点:此法操作简便,合乎生理要求,固定可靠,便于随时调整,又便于制动关节,功能锻炼,有利动静结合和功能恢复,能缩短疗程,且易于推广。

【按语】

  • 胡氏外展竹片固定法在治疗第1掌骨骨折合并腕掌关节脱位中表现出色,固定可靠,便于功能锻炼,有助于恢复患肢功能。

登录查看更多医案

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