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案

一诊

患者信息:

  • 姓名:余××
  • 性别:女
  • 年龄:32岁
  • 初诊日期:1984年4月26日

主诉:

  • 黄绿带下量多,有腥臭味2~3年
  • 伴月经量多、经期提前年余
  • 1981年检查有宫颈重度糜烂
  • 带下量多色绿,无阴痒
  • 经中西医药治疗均无明显疗效
  • 自去年上环后,月经量较前增多,每次用纸近2刀,经期提前一周余
  • 伴腰痛、口苦、头晕
  • 小腹时痛,牵引腰背
  • 睡眠差
  • 末次月经4月1日,提前7天,量多,先紫后红,有血块,经行腰腹痛但可忍受
  • 素心烦易怒
  • 手足心发热
  • 大便干
  • 夜尿多
  • 平时四肢颜面肿
  • 有时牙龈出血

舌象:

  • 舌黯澹
  • 苔黄微腻

脉象:

  • 脉细

诊断:

  • 辨证:肝郁脾虚,湿热下注

治法:

  • 治宜养肝健脾,清利湿热

处方:

  • 党参15g
  • 白术10g
  • 当归10g
  • 白芍15g
  • 生薏苡仁15g
  • 青蒿10g
  • 生地15g
  • 莲子心6g
  • 川楝子10g
  • 桑寄生12g
  • 甘草6g
  • 荆芥炭12g
  • 山药15g

二诊

复诊日期:

  • 1984年5月12日

病情变化:

  • 服药后带下由绿转白,量亦减少,无明显气味
  • 末次月经4月29日来潮,腰腹痛不明显

舌象:

  • 舌黯澹
  • 苔薄黄

脉象:

  • 脉细

处理:

  • 继服上方

三诊

复诊日期:

  • 1984年5月19日

病情变化:

  • 服药后带下量明显减少,腰痛亦减轻
  • 牙龈出血未作
  • 但仍感心慌、心烦、口干不欲饮

舌象:

  • 舌嫩
  • 中有裂纹

脉象:

  • 脉细

诊断:

  • 辨证:湿热渐退,阴液渐伤

处理:

  • 继服上方加麦冬12g

四诊

复诊日期:

  • 1984年6月10日

病情变化:

  • 服药后,带下正常,无心慌、心烦,诸症减轻

舌象:

  • 舌正常
  • 苔薄

脉象:

  • 脉细

处理:

  • 继服上方

按语

  • 傅青主曰:“夫带下俱是湿症”,陈自明明确提出五脏各有其带,曰:“伤足厥阴肝经,色如青泥”。青带多以肝经湿热立论,其湿热从何而来,乃因肝者木脏,最喜水涵,肝气先郁不能制脾,而脾气反侮,即所谓“木病则土气乘之”。脾喜燥而肝恶燥,所喜与所恶合,互相交争,则肝郁益甚,郁久化热,湿热互结,胶着难分,肝气欲升不能升,湿气欲降不能降,互相牵制留于中焦,此即先肝郁而后脾湿乘之,致湿热留于肝经而下为青绿带。
  • 就本患者辨证来看,素心烦易怒、头昏、口苦、纳差、面肿、苔腻、青绿带下,肝郁、脾虚、湿热下注皆有之,但又不可纯以湿热实证立论。患者带下2~3年,虽无疼痛之苦,却有暗耗之害,况其月经量多,重伤精血,而伴有头晕、纳差、心慌、手足心热、腰酸、脉细等肝肾阴血不足之象。对青绿带下者本应清热利湿,但对此虚实夹杂之证,不可过于清热渗利,以重虚其虚。
  • 方中疏肝不用柴胡,因其升散提肝火,而易以青蒿亦入少阳经,舒肝气,性味苦寒气禀芳香,适用于血虚肝郁之人,而无劫阴升肝阳之弊;又助以川楝子疏通肝气,用当归、白芍养肝血;党参、白术、山药健脾益气提系带脉;生薏苡仁利湿解毒,又资以生地滋肾水,恐其渗利伤阴;用荆芥炭利湿止带,以风能胜湿是也,用炭又能止血引血归经治其月经量多;少佐莲子心清泻心火。全方重在疏肝健脾,疏肝以养肝为主,疏在其中。清利湿热,不过用苦寒渗利,意在扶正以祛邪,待正复而邪自去。
  • 再诊时青绿带已愈,色转白,量亦减少,但患者仍感胸闷、心慌,观其舌苔由腻渐至嫩中有裂纹,此湿热已去,阴血渐伤之象,故在上方中加麦冬养心阴,药后诸症减轻。
  • 可见,治此等湿热伤阴之症,既要去湿热又要照顾阴液,一旦湿热将去,阴伤之象显露,就应即时随证化裁,切不可拘泥,否则其结果必将功未获奏,害已随之。如此用药轻重缓急之分寸,非临床经验娴熟者不可至此。

登录查看更多医案

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