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案整理
## 患者信息
- **姓名**:施某
- **性别**:女
- **年龄**:34岁
- **初诊日期**:2013年4月27日
## 主诉
头顶(前额)及两侧疼痛6年。
## 症候
- 发作性闷痛伴恶心、呕吐
- 每次发作持续六七个小时
- 每月发作一两次
- 用脑、缺觉、过累易诱发
- 睡眠多梦,月经正常
- 余可
- 苔薄、根部有黄苔,少津
- 脉沉弦
- 便秘史,服通便茶
## 经络诊察
- 太阴经
- 手太阳经
- 足少阳经
- 足阳明经
## 辨经
- 病在太阴经、阳明经
## 选经
- 阳明经
- 任脉
- 督脉
## 选穴
- 前顶(改为囟会)
- 中脘(改为建里)
- 丰隆
- 上巨虚
## 二诊、三诊
- 头痛未发作
- 苔白,脉弦滑
- 针囟会、强间、丰隆、上巨虚、三阴交、建里
## 四诊、五诊
- 仅于5月10日因缺眠左侧头痛小作,未恶心呕吐
- 睡眠后即缓解
- 针强间、丰隆、玉枕、腕骨、三阴交
## 六诊至八诊
- 头痛仍有发作,较前亦轻,已不伴有恶心呕吐
- 现症头痛已轻,左耳内痛,睡眠时压迫后出现口苦
- 少阳经异常
- 病在阳明经、少阳经
- 针中脘、丰隆及左侧中渚、地五会、悬厘、翳风
## 九诊、十诊
- 头痛未作,仅感觉左侧头部发僵,口苦
- 取前顶,左侧完骨、外关、足临泣、风池
## 疗效
- 患者1周治疗1次,针刺3次以后头痛明显减轻
- 再巩固7次,症状基本缓解
- 1年后追访,头痛未再发作,属临床痊愈
## 医案解读
- 患者诉说她的头痛部位在头顶及两颞侧,伴有恶心呕吐,开始认为属厥阴经、少阳经病所致
- 结合更详细的病史追问,患者头痛的部位实际上是在阳明经所主的前额部,还有少阳经的颞部,并伴有闷痛
- 经络诊察发现太阴经、阳明经异常,下巨虚至足三里有条索性结块
- 患者有便秘史,只能依赖口服通便汤药才能缓解,这也反映了是阳明经病变
- 因太阴经气不升、阳明经气不能相应下降,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发病
- 依此分析来看,足太阴脾经功能受损,津液运化失司,水液内停而生痰,因而痰凝阻遏气机,而致阳明头痛、呕吐
- 此二经为病牵连了少阳经的正常生理功能及其疏泄能力,导致了颞侧疼痛的发生
- 针刺前顶之前,触诊发现囟会穴比较异常,而且患者告知此部位属头痛的原发处
- �囟会和前顶相似,可升清气,降浊气
- 中脘也改为建里,因为按压此处的时候有异常,建里与丰隆二穴能健脾化痰,上巨虚为大肠的下合穴
- 阳明经一降,额部疼痛会减轻,并且少阳经头痛也会随着减轻
- 二诊至四诊穴组基本相同,仅加了强间穴
- 《百症赋》写道:“强间、丰隆之际,头痛难禁。”此段话不容易理解,因为不清楚在哪种条件下用该穴组治疗头痛
- 从临床经验可理解强间、丰隆治疗阳明经头痛,尤其有痰厥性头痛(神经性头痛)
- 通过4次治疗患者头痛已减轻,出现头痛时亦不再呕吐
- 五诊至十诊随着阳明经的病变减轻,开始治疗左侧颞部的少阳经头痛,根据患侧少阳经的异常,有时加患侧外关、足临泣、悬厘、风池等穴
- 共治疗十余次,十年之疾,竟获痊愈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