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三旬,疟疾反复发作,寒热起伏,头痛如劈,脉数苔白。初诊辨证为伏热挟海风,与膜原之黄涎相互为患。复诊时头痛加剧,性急躁,肝火炽盛。三诊身热晡后为甚,热重口渴,腹灼如炉,颧红,脉数苔黄,中挟宿积。辨证为风去暑留,阴津亦耗。
伏邪疟疾肝火暑热
查看详情 →
十九岁男性,遗泄,性急易怒。身热形寒,鼻灼,腹胀,食积,平素脾弱善噫。脉濡数右盛,舌红苔少。寐后汗出遍体,胸腹灼热,上冲鼻衄,背部寒,腹中疠痛,便溏薄,痰中见红。脉数右盛。形寒,下午身热较重,腹痛,便溏薄。脉数大,口渴欲饮,按腹作痛。晡热,寐有汗出,腹痛便溏。脉虚软不敛。晡热,汗出后形寒,鼻气灼热转寒,嗅觉异常,寐汗冷如水。脉虚软不敛。热止汗定,午餐后饱胀。脉虚软不敛。
伏邪食积脾弱阴虚
查看详情 →
患者男性,34岁。主诉为病起一月前感冒后痰多,附丽难咯,伴疼痛及干燥感,不耐多言。中医病名属慢性咽炎。证型为实火及伏邪交炽。病因病机为外感风寒后邪气留滞。望诊见舌体胖有齿痕,舌薄苔。闻诊未提。问诊描述症状及病史。切诊脉细。
伏邪慢性咽炎实火痰多
查看详情 →
67岁男性,主诉咳嗽,痰白粘不易咳出,口渴欲饮,胸闷气短,动则加剧,大便偏干。胸部X线示两肺纹理增粗。中医诊断咳嗽(外感风寒)。望诊舌质暗红,苔白。闻诊无特殊。问诊有咳嗽宿疾,每年冬季发作,伴感冒发热史。切诊脉滑。
伏邪咳嗽外感风寒痰多色黄
查看详情 →
患者左头疼,恶寒壮热,有汗热不解,少腹痞痛,口渴喜饮。左脉滑数,右脉濡细。病因属凉风引动伏邪,气机痹而不宣。中医病名未明确提及,证型未明确,病机为伏邪内发,气机不宣。舌象、面色、声音、气味等四诊信息未提及。
伏邪头痛发热少腹痛
查看详情 →
患者年龄未提及,性别未提及,主要症状为昏语、胸痛、动则欲呕,病程八日。中医病名未明确,证型为肝气、肝血虚风,病因病机为伏邪、肝气郁结。望诊见舌黄、唇焦,闻诊未提及,问诊见口渴、胸痛、昏语,切诊见右寸大,余脉虚。
伏邪舌黄口渴唇焦
查看详情 →
患者27岁,女性。主诉头痛偏于脑后,脘闷呕逆。诊断为伏邪感发,病机属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肝旺风动。望诊未提及,闻诊未提及,问诊见头痛、脘闷、呕逆,切诊未提及。中医病名为头痛,证型未明确,病因病机为伏邪感发,风动痉厥。
伏邪头痛呕逆
查看详情 →
身热、便泄、牙龈浮肿。病程未提及。中医病名未明确。证型未明确。病因病机为凉风引动伏邪,痰热郁于中焦。面色未描述。舌象未描述。声音未描述。气味未描述。症状描述包括身热、便泄、牙龈浮肿。病史未提及。脉象未描述。
伏邪身热便泄牙龈浮肿
查看详情 →
女,57岁,隐性血尿7年,腰酸、头昏耳鸣、晨起口干、易疲劳。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数。辨证为肺阴亏虚,夹有伏邪,正虚邪恋,郁而化热,伤及气血,入侵营分,灼伤脉络。
伏邪隐性血尿肺阴亏虚气血损伤
查看详情 →
患者形寒壮热、身痛无汗、上吐下泻,病程由冬至春,外感风温引动伏邪。中医病名属春温,证型为温邪内陷、痰热互阻,病因病机为冬不藏精、外感风温、伏邪引动、痰滞中焦、化燥迫陷包络。望诊未提,闻诊未提,问诊见咳、吐泻、身痛、无汗,切诊脉弦滑无力,苔根腻微黄,中仍白腻。
伏邪春温痰滞中焦
查看详情 →
刘氏少年腹痛月余,昼夜号呼。脉洪长有力。病因由外感伏邪窜入奇经,久而生热,热郁作痛。
伏邪腹痛奇经生热
查看详情 →
患者年龄24岁,女性。主要症状为气喘不能平卧,咳嗽胸闷,咽干而痛。病程自1956年首次发病,1962年首次发作。中医病名为哮喘,证型属阴虚有热,病因病机为新感引动伏邪。舌质红,脉细数。体质偏于阴虚有热。
伏邪哮喘阴虚有热肺热
查看详情 →
杨左疟邪未楚,少阳之邪转入太阴,面浮足肿,无汗溲短,伏邪无外出之路。舌淡,脉弦滑。
伏邪疟疾少阳转太阴面浮足肿
查看详情 →
患者身热三日,凉后第六日又热,第七日出汗身凉,诊脉已缓,舌白燥,小溲赤短。身热日日如是,或纯热,或纯寒,或寒热相间。脉缓,舌白燥,小溲赤短。病属伏邪,非外感风寒,非内伤七情,属肺分受风化火之候。
伏邪肺风化火胃火未净舌白燥
查看详情 →
患者身热,咳嗽,痰黄且多韧,左肋痛不能转侧,小腹痛。脉数,苔白。伏邪挟痰浊熏蒸,兼有宿伤。
伏邪身热咳嗽痰黄
查看详情 →
患者身热朝轻暮重,有汗不解,胸痞泛恶,小溲短少,腑行溏薄,舌苔白腻,脉象濡滑而数。无形之伏温与有形之痰湿互阻募原,太阴阳明为病。舌苔白腻,脉象濡滑而数。口干不欲饮,且有甜味,腑行不实,脉象左弦、右濡滑。湿痰渍之于肺,清肃之令不得下行,故咳嗽气逆。苔腻稍化,咳嗽加盛,脉象濡滑而数。
伏邪湿温痰湿互阻少阳阳明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