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年龄22岁,男性。主诉每日下午2时许先寒后热,兼发头痛、胸闷、干哕,持续约1小时,汗出热解后乏力、入睡、精神不振、肌肉酸痛、不欲饮食。病程5天。中医诊断疟疾。病因病机为暑湿之邪触犯,久伏少阳膜原,复感风寒引动伏邪,致营卫失和,正邪交争。望诊面色澹黄,舌苔白薄。闻诊未提及。问诊包括寒热、头痛、胸闷、干哕、乏力、肌肉酸痛、不欲饮食。切诊脉弦细而数。
少阳伏邪疟疾暑湿之邪营卫失和
查看详情 →
患者体温39.2℃,寒热往来1周,恶寒战栗,高热38.7~39.2℃,汗出始解,症如类疟,喉核红痛有白点,口渴,大便4日未行,舌质红苔薄,脉浮数。辨证为少阴阳明积热,少阳伏邪。二诊症状包括咽喉红肿痛白点平,大便未通,咳嗽纳少,脉细滑,舌边红苔薄。三诊寒热退清,咽痛愈,大便不畅,尿黄量少,稍咳,舌澹苔黄腻,脉细滑。辨证为余邪湿热未清,肺胃不和。
少阳伏邪乳蛾阳明积热湿热内蕴
查看详情 →
女,32岁,暑疟,夏伤于暑,邪伏少阳,遇秋外感风寒,寒热相搏。发冷发热,头晕,夜眠不安。脉细濡,舌质红,苔浮黄。
少阳伏邪暑疟风寒外感头晕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