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滞+血瘀+心悸+心脾两虚

患者28岁,男性。主诉心悸气促10余年,近周加重,伴双下肢浮肿。神清,半卧位,唇甲轻度发绀,呼吸急促,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120次/分,律不齐,心尖区可闻Ⅲ级吹风样收缩期及Ⅱ级雷鸣样舒张期杂音,肝右肋下约3cm,质中,轻触痛,舌质澹红紫暗,苔薄白,脉细弱结代。中医诊断怔忡、水肿,病机为心脾两虚,气滞血瘀,脾阳不足。
心悸气促心脾两虚气滞血瘀脾阳不足
查看详情 →
药对鸡血藤、雷公藤,鸡血藤性温,归肝、肾经,功效活血舒筋,养血调经;雷公藤性凉,归心、肝经,功效祛风除湿,活血通络。药对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骨痿弱,具有活血通络,消肿止痛之效。药对鸡血藤配雷公藤可减其苦寒之性,增强疗效,降低毒副作用。药对澹附子、桂枝,澹附子大辛大热,归心、脾、肾经,功效回阳救逆,温肾暖脾;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肌,温经通脉。药对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脾肾阳虚之证,具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之效。药对茯苓、薏苡仁,茯苓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功效健脾渗湿,宁心安神;薏苡仁性凉,归脾、胃、肺经,功效健脾渗湿,除痹清热。药对用于脾虚湿盛,水肿,风湿痹痛,具有健脾渗湿,除痹消肿之效。
气滞血瘀风湿痹痛气血不足脾肾阳虚
查看详情 →
患者24岁,女性。主诉月经淋漓不断,色红有块,白带量多,少腹坠胀。病程自2011年2月起。中医诊断为崩漏。证型为气滞血瘀,热扰冲任。舌澹,苔少,脉弦且涩。临床表现舌红,苔少,脉细濡、细缓、弦小。四诊信息包括舌象、脉象及症状描述。
气滞血瘀心脾两虚崩漏漏证
查看详情 →
58岁女性,发作性心慌胸闷9个月余,伴气短乏力、畏寒怕冷、纳差乏味、睡眠欠佳。素日劳累思虑过度,心情郁闷,嗜食辣甜,绝经6年。心率76次/min,律不齐,24h动态心电图示室早12400次。中医诊断为胸痹心悸,证型为心脾气虚,瘀阻心脉型。病因病机为劳累过度,损伤心脾,气血乏源,气滞血瘀,痰湿内生。
心脾两虚气滞血瘀瘀阻心脉心阳不足
查看详情 →
患者男性,37岁。主诉失眠、头痛、胸闷伴恐惧感2月余。病程2月余。中医病名心悸、郁证。证型肝火扰心。病因病机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气血亏虚。舌象质澹红,苔薄白。脉象弦细。
心悸失眠胸闷恐惧
查看详情 →
患者27岁,女性,产后周身关节酸痛,肢体倦怠,头晕心悸,背部胀痛,病程5个月。舌质淡红,少苔,脉沉细无力。中医诊断为产后身痛,证属心脾两虚、血瘀证。病机为营血不足,筋脉失于濡养,兼有瘀血。
心脾两虚产后身痛血郁证
查看详情 →
患者56岁,女性。心前区剧痛,痛处固定不移,胸闷心悸,短气喘息,面色青紫,舌有紫黯瘀斑,六脉实牢。中医病名属真心痛,证型为血瘀气滞,心血瘀阻,病因病机为气血失调,瘀血阻滞心脉。望诊见面色青紫,舌有紫黯瘀斑。闻诊未提及。问诊见心前区剧痛,痛处固定,胸闷心悸,短气喘息。切诊见六脉实牢。
心血瘀阻血瘀气滞胸痹心痛
查看详情 →
男,63岁,心悸反复发作5年,加重4个月。心悸气短,疲乏无力,寐少梦多,头晕,胸闷憋气,手足不温,纳谷不香,恶心,脘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质暗澹,体略胖边有齿痕,苔白厚。脉沉结。中医诊断为心悸,证属心脾肾虚,寒痰瘀结,心脉受阻。
心脾两虚心肾阳虚寒痰瘀结心脉受阻
查看详情 →
患者72岁,女性。主诉胸闷、心悸、气喘、夜间憋醒、不能平卧、痰多白色。病程20余天。高血压冠心病史多年。舌胖暗,苔白。脉沉细数,偶有结象。血压160/90毫米汞柱。胸痹,喘,气虚、心阳不足兼血瘀痰浊。畏冷、易出汗,疲乏无力,进食较少。舌胖暗苔白,脉弦细。血压150/82毫米汞柱。舌胖暗苔薄白,脉弦细。血压140/76毫米汞柱。
心脾两虚血瘀胸痹气虚
查看详情 →
患者58岁,女性,主诉胸闷、憋气、胸背发紧,病程4年,近2年劳累后心前区憋痛频繁,伴心悸短气、纳呆食少、多梦少寐。舌苔薄白,脉沉细。中医诊断为胸痹心痛,辨证为中气不足,气虚血瘀。
心脾两虚气虚血瘀心悸短气冠心病
查看详情 →
患者年龄78岁,女性。主诉脑鸣1年余,现症脑鸣无休止,音响如飞机隆鸣,伴耳鸣头晕、腰腿酸软。舌质紫暗,舌边有瘀斑点,舌下络脉粗大青紫,周围亦有瘀点,舌苔薄白,脉沉涩。中医病名脑鸣,证型肾虚精亏、髓海空虚、血瘀阻络、清窍失利。病因病机为肾虚精亏、血瘀阻络、清窍失利。
血瘀阻络脑鸣肾虚精亏髓海空虚
查看详情 →
患者47岁,女性,长期咳嗽,喘咳无宁静之时,肺气上冲,咳呛难忍,稍动即喘,周身浮肿,心跳心慌。中医诊断肺气上逆,心阳不足,气血失调,水湿不运。舌淡黄,脉细弱并有间歇。
肺气上逆心阳不足水肿气血失调
查看详情 →
男,65岁,胸痛连及后背伴心悸、气短3年,加重1个月。面色苍黄无光泽,唇色紫黯,失眠多梦,纳差,大便质稀。舌黯苔薄白,脉细涩。中医诊断为胸痹,证型为心脾两虚,气滞血瘀。
心脾两虚气滞血瘀胸痹
查看详情 →
女性,34岁,主诉浮肿、心悸气短、头晕乏力、纳差、便溏、尿少、自汗、腰膝酸软、少腹冷感、口干不欲饮。面色苍白,舌澹胖,苔白润,脉沉细无力。中医病名血瘀水肿,证型脾肾阳虚,冲任不固,病因病机为瘀血内停,气血亏虚,虚中夹实。望诊面色苍白,舌澹胖。闻诊无特殊。问诊有浮肿、心悸、气短、头晕、纳差、便溏、尿少、自汗、腰膝酸软、少腹冷感、口干不欲饮。切诊脉沉细无力。
血瘀水肿心脾两虚脾肾阳虚冲任不固
查看详情 →
女,56岁,主诉怕冷恶风失眠10余年,加重6年。失眠,头部昏沉,神疲乏力,双目干涩,纳差,胃脘胀满隐痛,嗳气嘈杂,大便溏薄,小便频数,夜尿4~5次。面色晦黯,口唇黯,舌体胖,质暗红,满布裂纹,苔黄腻花剥,脉沉弦细。中医诊断不寐、胃脘痛、消渴病,证属气阴两虚、湿浊中阻、气滞血瘀。
气滞血瘀不寐气阴两虚湿浊中阻
查看详情 →
患者男性,77岁。主诉头皮麻木1年余,加重1周。面色无华,舌质黯,苔薄白,脉缓。中医诊断为头皮麻木,证属心脾两虚,血脉瘀阻。神志清楚,体态中等,声音清晰,血压正常,心率正常。舌象质黯,苔薄白,脉象缓。病程1年余,症状包括头皮麻木、面部发胀、全身乏力、精神不振。
心脾两虚脾虚气滞头皮麻木血脉瘀阻
查看详情 →
患者年龄80岁,男性。主要症状包括头晕、胸闷痛、心悸乏力、上肢麻木、进食少、睡眠差、大便溏。病程未明确提及。中医病名为心脾两虚,血脉瘀阻。病因病机为心脾两虚,气滞血瘀,血脉瘀阻。舌象为舌胖暗、苔白腻,脉象为脉细弦。体征包括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
心悸乏力心脾两虚气滞血瘀头晕胸闷
查看详情 →
78岁男性,高血压病史20余年,常见头晕、头痛,心中悸动不安。近1月头痛眩晕加重,兼见目赤烦躁、大便干结,血压波动较大,压差明显。舌红苔黄,脉弦数。诊断为眩晕(高血压病),证型为肝火上炎。
心悸高血压肝火上炎头痛
查看详情 →
皮肤病,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数,病程慢性,瘙痒,皮损肥厚,局部湿润,脾虚湿滞,肝肾阴虚,心火过盛,肺胃湿热上蒸,气血失和,气滞血瘀
急性热证阴虚火旺营分热盛湿热内蕴
查看详情 →
不寐,情志所伤,心胆气虚,血不养神,心肾不交,肝阳上亢,痰热内扰,胃气不和,久病体虚,心脾两虚,瘀血受阻。主症为不寐,入睡困难,易醒多梦,心神不安,胆怯恐惧,倦怠乏力,心悸气短,汗出,面色少华,舌质澹,舌苔薄,脉弦细。病程长短未提及。面色少华,舌质澹,舌苔薄,脉弦细。声音无异常,无特殊气味。无明显病史描述。脉弦细。
不寐心胆气虚肝阳上亢气血不足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