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年龄36岁,男性。主诉中脘隐隐作痛,遇饥寒则病势加重,得食则减,遇暖即舒。面色萎黄,舌澹苔白腻,脉沉软弱。中医病名为中焦虚寒,证型为中阳不足,气分又虚。病因病机为中阳不足,气分又虚,中焦失温,气血不足。
脾胃虚弱中脘隐痛中焦虚寒中阳不足
查看详情 →
4岁男童,下肢疼痛伴弛缓性瘫痪,病程进行性加重。双下肢肌张力弱,远端重于近端,肌力I级,膝反射(±),跖反射(一),腿套样感觉障碍。面色萎黄,舌苔薄白,脉细弱。中医诊断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肉失养,发为痿蹙。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诊断为格林一巴利综合征。
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痿证肌肉失养
查看详情 →
患者年龄71岁,女性。纳差、疲乏无力、精神不振、面色微黄、右侧肋间带状疱疹、烧灼疼痛、夜寐差。胃癌病,证属脾胃气虚。舌红苔薄黄,脉细。舌边红少苔,脉弦。
胃癌病脾胃气虚带状疱疹湿热中阻
查看详情 →
患者15岁,女性。主诉食则呕吐,脘闷,消瘦加重3月余。中医诊断神经性厌食症,证型中虚气逆证。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舌质澹,舌苔白,脉沉细迟。饮食伤胃,脾胃渐虚,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气机上逆。
脾胃虚寒气血不足神经性厌食症中虚气逆证
查看详情 →
18岁,耳鸣持续一个月余,鸣声如蝉,昼夜不止,稍劳则甚,蹲起时头晕眼黑,耳鸣加重,耳窍有空虚、冷风内吹之感。面色微黄,月经量少色澹,舌澹脉弱。中医病名:耳鸣。证型: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耳失温养。望诊:面色微黄,舌澹。闻诊:未提及。问诊:耳鸣、纳差腹胀、倦怠懒言、月经量少。切诊:脉弱。
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耳鸣清阳不升
查看详情 →
患者年龄78岁,女性。反复头痛头晕20年余,加重15日。面色萎黄,四肢麻木,气短懒言,纳呆。舌质澹黯边有齿印、苔白。脉沉细涩。血压175/66mmHg。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络脉瘀阻。
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原发性高血压络脉瘀阻
查看详情 →
女,82岁,发热7天,胸闷,气短,乏力,汗出,偶有咳嗽,咳白痰,纳眠欠佳,大便溏。舌质澹,苔薄,脉细弱。发热(气虚发热)。气虚发热,中气不足,阴火内生,卫外不固,营卫失和。舌质澹,苔薄,脉细弱。体温38.2℃,形体偏瘦,心率92次/分,心音略减弱,双肺纹理增强紊乱。
气血不足气虚发热脾胃气虚中气下陷
查看详情 →
患者15岁,女性,胃脘疼痛反复发作10余年,加重2周余。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胃痛遇冷加重,恶心呕吐,纳差,大便偏干。舌淡,苔白,脉细弦。脾胃虚弱,胃失和降。慢性浅表性胃炎。
胃脘痛脾胃气虚胃失和降大便干燥
查看详情 →
19岁女性,身倦乏力,头晕气短,纳食欠佳,唇澹面黄,牙龈痈,经中西医治疗未愈,牙龈溢脓,口中腥臭。上牙龈微红肿,左下龈发漏管,管口流脓清稀。诊断为牙龈漏管,辨证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毒邪内陷,腐蚀肌肉。面色萎黄,舌淡,脉细弱。
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牙龈漏管毒邪内陷
查看详情 →
患者年龄72岁,男性。主诉糖尿病足截趾后伤口反复不愈半年。病程半年。中医诊断糖尿病足病,证型为气血不足,脾胃虚弱证。舌红、苔少。脉细数。左足第4、5跖骨处破溃,肿痛,纳少。患足局部肉芽苍白,略水肿,分泌物清稀而少。
气血不足脾胃虚弱糖尿病足
查看详情 →
患者年龄28岁,女性。主诉空腹胃痛,早晚尤著,嗳气多,泛酸不多,头晕乏力,心慌气短。中医病名胃痛,证型脾胃虚弱,健运无力。舌象红苔薄白,脉象沉细。病因病机为脾胃虚弱,心脾两虚,气血不足。
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萎缩性胃炎
查看详情 →
患者年龄18岁,主诉耳鸣持续一个月余,鸣声如蝉,昼夜不止,稍劳则甚,蹲起时头晕眼黑,耳鸣更甚,自觉耳窍空虚、冷风内吹。面色微黄,舌澹,脉弱。中医诊断为耳鸣,辨证为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耳失温养。
脾胃虚弱耳鸣清阳不升
查看详情 →
男,47岁。胃痛多年,脘痛隐隐,饱胀不思食,神疲肢软,少气懒言,畏寒肢冷,大便色黑如柏油状,小溲清长。舌淡苔白,脉迟缓。中医诊断为脾气虚衰,胃失温煦,血失统摄。
气血不足胃痛便血脾虚
查看详情 →
17岁男性,阵发性心悸3年,加重2年。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结涩。心悸病,病机为脾胃失调,气机逆乱,痰湿内生,影响于心。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结涩。
脾胃虚弱心悸胃下垂肝气郁结
查看详情 →
女,44岁,头晕,颈椎不适,睡眠不佳,情绪不稳,脾胃功能不佳,食欲不振,气胀上逆,舌质红暗、苔略厚,脉沉弦,眩晕,肝气郁结、木郁乘土证,面色正常,舌象红暗、苔略厚,声音正常,气味无特殊,症状描述包括头晕、颈椎不适、睡眠不佳、情绪不稳、脾胃功能不佳、食欲不振、气胀上逆,脉象沉弦。
脾胃虚弱气血不足颈椎病眩晕
查看详情 →
患者年龄63岁,男性。主诉食欲不振,精神衰退,肢体无力,胃脘胀痛,嗳气频繁,喜热畏冷,大便干,排便不畅。病程3月余,休息治疗2月余。舌澹红,苔薄白,脉沉弱。中医诊断脾胃虚寒,兼气滞。病因病机为脾胃虚寒,气滞不畅。望诊见舌澹红,苔薄白。闻诊未提及。问诊见食欲不振,胃脘胀痛,嗳气频繁,喜热畏冷,大便干。切诊见脉沉弱。
脾胃虚寒气血不足气滞不畅脉沉
查看详情 →
患者年龄28岁,主要症状为经行错后、量少、色泽暗澹、少腹及胸胁胀闷、经将行时胀痛、性功能减退、乳房萎缩。中医病名属“阴萎”,证型为肝失条达、气血不和。病因病机为肝失疏泄、气血不和。望诊示舌苔薄白,闻诊未提及,问诊示症状描述详尽,切诊示脉象沉细、细缓、略浮。
经行错后肝失条达气血不和性功能减退
查看详情 →
彭某,男,47岁。右胁及脘腹胀满、疼痛,腹大坚满,皮色苍黄,青筋暴露,面色晦暗,纳呆泛恶,体倦乏力,前胸及颈部红点赤缕。舌质紫黯,舌边瘀点瘀斑,舌下系带紫黯瘀条,脉细涩。辨证为肝脾血瘀证。
肝脾血滞肝郁伤脾血瘀阻络脾功能虚
查看详情 →
患者全身出疹块发痒1周余,遇冷遇风加重,抓后出现风疹块,疹块高于皮肤。舌澹红,苔薄白稍腻,脉濡缓。中医诊断为荨麻疹(风寒束表)。病因为外感风寒,脾虚失运,湿郁肌表,营卫不和。
荨麻疹风寒束表脾虚湿阻营卫不和
查看详情 →
患者61岁,女性,反复嗳气5年,再发3月余。主症为嗳气、胃脘嘈杂,得食则舒,口中黏腻,纳欠,寐欠,大便艰涩,小便黄。中医病名呃逆,证型脾虚气滞、湿热内蕴、兼夹痰瘀。望诊见舌暗红,舌下络脉增粗、迂曲,苔白厚、浊腻。闻诊无特殊。问诊见纳欠、寐欠、大便艰涩、小便黄。切诊脉沉弱。
呃逆脾虚气滞湿热内蕴痰瘀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