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案
患者信息
- 姓名:郑某
- 性别:女
- 年龄:45岁
- 初诊日期:2012年5月7日
初诊症状
- 现症:皮肤反复起红疹风团瘙痒,每日均发,遇风加重,见喷嚏,纳可,寐差(夜间痒甚),二便调,月经调。
- **自幼皮肤过敏。
- 舌象:舌胖舌底瘀、苔腻
- 脉象:脉缓弱
- 辨证:气血不足,感受风寒湿夹瘀在表
初诊方药
- 药物:黄芪30g、白术15g、防风10g、桂枝15g、白芍15g、荆芥10g、蝉衣10g、地龙10g、苏叶10g、浮萍10g、当归10g、生地10g、白藓皮15g、地肤子15g、白蒺藜15g、炙草10g、生姜5片、红枣6个
- 煎服方法:4剂,水煎服。1剂药煎3次,服1日半
二诊
- 日期:2012年5月14日
- 症状:服药期间困倦欲眠,仍每日散发红疹,呈片状高出皮肤,较前凸起稍减,口苦,口气重,纳可,二便调。
- 舌象:舌淡胖舌底瘀、苔腻
- 脉象:脉缓弱
- 末次月经:5月初
- 方药调整:黄芪20g、炒白术15g、防风10g、桃仁10g、红花10g、归尾10g、川芎6g、赤芍15g、生地12g、乌蛇30g、白藓皮30g、地肤子30g、白蒺藜30g、浮萍10g、地龙10g、甘草10g
- 煎服方法:4剂,水煎服。1剂药煎3次,服1日半
三诊
- 日期:2012年5月25日
- 症状:药后疹减。近日难入眠,夜间口干、口气重。纳可,二便调。
- 舌象:舌苔薄白
- 脉象:脉缓
- 方药调整:乌蛇30g、首乌15g、地龙10g、白蒺藜30g、地肤子30g、防风12g、浮萍10g、蛇蜕6g、生地15g、大枫球10g、当归10g、赤芍10g、丹皮6g、徐长卿12g、白藓皮30g、甘草10g
- 煎服方法:4剂,水煎服。1剂药煎3次,服1日半
四诊
- 日期:2012年6月4日
- 症状:服热汤汗出后风疹块出,内衣裤皮筋处易起疹,眠可,夜间口干、口气重减轻。打喷嚏,流涕减。纳可,二便调。
- 舌象:舌苔薄白
- 脉象:脉沉
- 方药调整:路路通10g、防风10g、黑荆芥8g、浮萍10g、蝉衣6g、乌梅10g、乌蛇30g、首乌30g、地龙10g、当归10g、生地15g、赤芍12g
- 煎服方法:5剂,水煎服。1剂药煎3次,服1日半
随访
- 日期:2016年9月15日
- 情况:4年中荨麻疹短暂发作两次服中药后可迅速缓解,后未再作。
按语
- 桂枝汤首见于《伤寒论》之太阳篇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其症状主要为“热自发”,“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柯韵伯在《伤寒论附翼》中“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 加减运用玉屏风散以益气固表。荆芥、蝉衣、地龙、白蒺藜熄风通络止痒;白藓皮、地肤子、祛湿止痒,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加入生地、当归、白芍清热养血,苏叶、浮萍祛外邪。
- 二诊时患者服黄芪仍感困倦,本当神增,但反困倦,说明患者疲倦过度,当顺应人体反应增加休息。
- 三诊患者难入眠,万老考虑黄芪性温,易使气上浮、易燥,故减去黄芪。本方较上方去活血药,加祛风药。患者服药初发疹增多则是湿邪出于表,患者难入眠,夜间口干、口气重,则是火热较甚,加重清热药。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