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弃中药溷煎应持慎重态度
背景
近年来,个别医院或中药企业仿效日韩等国和地区,将许多单味中药制成颗粒冲剂,提供配方,已在一些地区和医院推广应用。声称此举既能保持中药以复方为主,随时加减变化的特点,又具有西药剂量小、服用方便的长处,并谓此举可以节省中药材资源和方便患者。
李老的观点
李老认为,开展此项工作的探索精神值得肯定,但事实证明,将每味中药制成冲剂后再调配成方,与饮片配方后溷煎大相径庭,不宜轻率废弃中药传统溷合煎煮法。
证据支持
1. 七宝饮实验
有人注意到治疟疾名方“七宝饮”中虽有常山,但其催吐作用远小于单味醋炒常山。实验结果显示,抽出半夏、半夏和厚朴、半夏、厚朴和槟榔后,鸽子的呕吐率显著增加。进一步比较常山煎剂、槟榔与常山溷煎、槟榔与常山分煎溷服,以及分煎隔10分钟分服的四组呕吐率,结果依次为80%、20%、40%、41%,证明槟榔和常山配伍必须溷煎。
2. 石膏溶解度实验
石膏是含水硫酸钙,依其理化性质,难溶于水,在热水中微微溶解,但随着温度之增高,其溶解度反锐减。然而,大量以石膏为主药的名方,疗效确乎翔实可靠。实验表明,复方汤剂中石膏含量大多数比单味石膏有所增加,石膏与一些含有机酸、鞣质、维生素和生物碱盐类等在水中同煎时,可使其溶解度增加。
3. 麻黄素溶解度实验
麻黄素的溶解度受pH值影响,含麻黄的方剂酸性较强,使麻黄素的溶解度增加。《伤寒论》中提出葛根汤应先煎麻黄与葛根,后入其他药。研究发现,如此煎法则葛根中淀粉先溶于水成胶状,帮助麻黄素溶解,可能是成为复合物,且使麻黄素在水中稳定,不易受蒸气、热等破坏。
4. 黄连与大黄实验
黄连素在煎煮中与大黄中的鞣质样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个沉淀物,因此失去苦味。而这个沉淀物中有生理活性物质,在药效学上不容忽视。
5. 牡蛎作用实验
研究发现,牡蛎在含牡蛎方剂煎煮过程中中和酸性物质,提高汤液pH而阻止柴胡皂甙D的分解,以加强柴胡的药效,间接起作用。表明中药有效成分在煎煮阶段的复合作用,不是在体内发挥药效时的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结论
中药复方煎剂断非单味药之机械总合,而是历经浸泡、高温加热煎煮后,各药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反复作用后,产生的若干化学基团的复合体,具备特殊的效用协同和毒理拮抗。因此,对中药的传统煎法孟浪扬弃,殊欠考虑。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先设定若干个代表性着名方剂,采用最现代化的实验手段,对传统复方煎煮后所获滤液,与单味药颗粒剂配制的未经煎煮的复方冲剂,分别进行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对比分析,药理(包括药代动力学)和毒理试验对比分析,临床观察互为对照组的疗效对比分析。只有在取得大量可靠的数据,足以证明单味药颗粒剂组合的复方冲剂,疗效超过或相当于或略差于传统复方煎煮剂,就具备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问题与建议
因为多种因素,致使中药材价格一涨再涨,患者早有不少意见,很多人已发出“看不起病”,“买不起药”的怨声。搞成分提取制颗粒剂,较之饮片的经济成本扶摇直上,更加有形无形地明显增加患者购药开支,谁来“埋单”?这些都须得认真思索,并加以合理解决。
成功案例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杂志1986,5:31~32)研制的“血宁冲剂”,保持了古方三黄泻心汤的特点和疗效,用于治疗血证,包括吐血、便血获佳效,就是一个勇于探索取得成功的例证。
总结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传统医药学,历经数千年,数以亿万人次计的辗转实践创制并流传迄今,历用不衰,因而逐渐升华、不断完善的深邃中医理论组合的大量方剂,本身即具有极大的实践价值及科学内核。诚然,中医方剂学也绝非尽善尽美,碧玉无瑕,为顺应科学技术的迅勐发展和时代要求,仍需在认真继承的基础上,加以整理提高,进一步发扬光大,逐步达致中药及其制剂真正走向“三小”(体积小、剂量小、副作用小)和“三效”(高效、速效、长效)等理想境界,更好地为祖国人民和全人类健康事业服务。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