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毒痢医案
基本信息
- 患者姓名:陈某
- 性别:女
- 年龄:4岁
- 就诊日期:2005年7月20日
初诊情况
1. 主诉
- 发热4小时,伴腹痛、腹泻2小时。
2. 体征
- 神志清楚,精神不振,面白。
- 虚里搏动应手,腹软轻压痛。
-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3. 辅助检查
- 血常规:WBC 19.7×109/L, N: 0.85, L: 0.15。
- 大便常规:脓细胞(++),白细胞(+),红细胞少许,查见吞噬细胞。
4. 诊断
- 疫毒痢(湿热型)
5. 病因分析
- 患儿不知节食,因热贪凉,寒凝气滞,致脾胃升降失司。
- 又值疫毒盛行季节,内生湿热与疫毒相结,下移入肠,邪与气血相搏于胃肠。
6. 治疗原则
- 清热化湿,调气行血
7. 处方
- 厚朴10g, 茵陈蒿10g, 黄柏10g, 葛根12g, 黄芩12g, 黄连12g, 广木香12g, 地榆12g, 白芍药12g, 枳壳12g, 仙鹤草12g, 金银花12g, 连翘12g。
- 水煎服,日1剂。
复诊情况
1. 服药后反应
- 服药后,腹痛减轻,大便次数明显减少。
- 舌质澹红,苔白腻,脉滑。
- 血常规:WBC 6.7×109/L, N: 0.78, L: 0.22。
- 大便常规:白细胞(+)。
2. 病情分析
- “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故腹痛、腹泻减轻。
- 但湿热伤津,故口干喜饮。
3. 处方调整
- 厚朴10g, 茵陈蒿10g, 葛根12g, 黄芩12g, 仙鹤草12g, 枳壳12g, 广木香12g, 地榆12g, 白芍药12g, 牡丹皮12g。
- 水煎服,日1剂。
4. 治疗效果
- 服药后无腹痛腹泻,大便常规恢复正常。
按语
- 湿热痢施治原则是:邪入阳明,气滞血瘀,则调气行血,所谓:“血行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如有积滞腑实,轻则消导,重则非荡涤不可,所谓:“通因通用”,此为一般。
- 若有病重者,邪入营血,内闭外脱,则以扶正固脱为主,用安宫牛黄丸加人参。
- 辨证时务必分清热重于湿,或湿重于热,其治疗用药各有侧重。
- 同时,对于兼夹症如脓血多或是黏液多,用药亦有侧重。
- 若常法未效,鉴于芩、连亦有耐药之弊,故改用地锦草、海蚌含珠、苦参、马齿苋、辣蓼等草药。
- 急性菌痢临床症除后,最好用调气和血加清热除湿等药治疗1~3周, 以巩固疗效。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