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患者信息
- 姓名:张某某
- 性别:男
- 年龄:43岁
- 职业:建筑公司水泥工
- 初诊日期:1973年8月22日
主诉
自1972年6月开始,反复发作头晕、憋气、心悸、心前区不舒及停跳现象,平时心率4050次/分。上述症状发作时心率3540次/分,伴有停跳58次/分。自1973年5月起发作频繁,每次发病持续23小时。经某某医院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住院两个月。经用阿托品、异丙基肾上腺素、706代血浆等各种西药治疗,效果不好。每星期仍发作1~2次,表现为头晕、憋气及停跳现象,心率每分钟不足40次。最后在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动员患者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考虑安装起搏器后,对今后劳动不方便,故不同意安装,前来门诊要求中医治疗。
初诊
- 表现:阵阵心慌,胸闷憋气,心烦,夜寐多梦。
- 舌象:舌红体瘦
- 脉象:沉迟,按之弦细且滑
- 检查:
- 血压:120/80毫米汞柱
- 心率:46次/分
- 发育正常,呼吸平稳
- 颈静脉无怒张
- 两肺(一)
- 心界不大,心律整
- 心脏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 腹部无压痛
- 肝脾未触及
- 下肢无水肿
中医辨证
从脉象沉迟、心慌气憋来看,似属心虚气弱,肝肾两亏。细诊两手寸关,沉取略弦且滑。夫沉则主里,迟司脏病,滑脉为痰,弦乃郁象;舌瘦尖红,心烦梦多,全是肝肾阴虚,虚热上扰,心阴不足为本,阴损及阳,心阳又虚是标。治疗必须养其心阴,助其心阳,滋补肝肾,泄其虚热,调理阴阳,平衡升降。
初诊方
- 药物:
- 北沙参:30克
- 麦门冬:15克
- 枸杞子:15克
- 淡附片(先煎透):12克
- 菟丝子:12克
- 熟地黄:18克
- 桂枝:9克
- 仙茅:9克
- 仙灵脾:9克
- 党参:9克
- 金樱子:10克
服药情况
服中药时,停用一切西药。进药6剂后,自觉症状明显好转,胸闷憋气未发作,心脏无停跳现象,心率50次/分。
二诊
- 表现:胸闷憋气及心脏停跳现象,心率降至40次/分。
- 方剂:
- 淡附片:30克
- 黄芪:24克
- 桂枝:15克
- 麻黄:6克
- 细辛:6克
三诊
- 表现:症状好转,未发生心慌憋气及头晕现象,心率上升到50~60次/分。
- 方剂:
- 初诊方
- 加白芍:15克
- 服药情况:连续服药30剂,病情稳定,无不适症状发生,心率维持在60次左右/分。
按语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现代医学的一个难治病,严重者必须安装人工起搏器。此例患者因为主观上不同意安装起搏器,改用中医中药治疗,给中医治疗出了一个难题。该病在中医看来,除了他的自觉症状心悸、胸闷、头晕等表现外,主要是脉象迟缓,甚至出现停跳现象。但脉迟不等于是完全阳虚,根据其舌瘦尖红,心烦梦多来看,是阴分不足,兼有郁热,故用调整阴阳,平衡升降的方法,从阴中求阳,张介宾云:“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故用熟地黄、沙参、麦门冬、枸杞子、菟丝子滋阴填精,配以桂附、仙茅、仙灵脾壮阳益命门之火,深得阴阳互根之妙。故服后即效,心率增加。二诊由其他医生应诊,以脉迟为阳虚,改用单纯补阳的方法,希求速效,反致心率下降,诸症再现。故三诊在初诊方上重加白芍,以救劫伤之阴,则又趋好转。当出现湿热积滞之象时即加入疏调泄热之品。总之,据证分析,随证用药,不拘于成见,不一味地以脉迟为阳虚,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精神。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