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整理

一诊

日期:十月十一日

病情描述: 伏暑夹湿,已逾三候,发表攻里之剂备尝。大便仅下薄水,四肢转为清厥,肌肉瘦削,烦躁求食,咳嗽不爽,小便浑浊,脉情软数,舌澹滑,暑湿郁伏,昭然可见。邪未透达,正已转溃。

处方:

  • 米泔水浸苍术一钱五分
  • 姜川连八分
  • 姜竹茹四钱
  • 竹半夏二钱四分
  • 白茯苓四钱
  • 象贝母三钱
  • 杏仁泥五钱
  • 蒌仁泥四钱
  • 薏米仁五钱

二诊

日期:十月十二日

病情描述: 颈项之间,白瘖略见数粒,舌苔灰澹带滑,脉依然软数。据述服昨方,身得微汗,大便下垢颇多,身热转扬,已能安静片刻,此虽佳兆,然伏暑夹湿,淹缠三候,中气已虚,阳明暑湿之邪乘此盘踞不化也。

处方:

  • 老苏梗二钱五分
  • 佩兰叶三钱
  • 广佛手三钱
  • 米泔水浸苍术一钱五分
  • 姜川连八分
  • 姜竹茹四钱
  • 白杏仁四钱
  • 象贝母三钱
  • 蒌仁泥五钱
  • 天竺黄片一钱五分
  • 生紫菀二钱
  • 枇杷叶四张

三诊

日期:十月十三日

病情描述: 凡暑湿夹热,热势往往不易外扬。今伏暑邪陷三阴,热不甚,寒亦不甚,四肢清厥,便下稀水,烦躁求食,羸瘦眶陷,若再寒下,益伤胃气,而欲邪之外透难矣,所以变攻为守,冀其胃气来复。自进苦辛芳澹醒胃之剂,大便日行一次,粪汁转多。胃气醒,则伏邪自易轻透,颈项白瘩颗粒渐多,虽色泽不润,未始非邪之出路也。脉情细数,略有弦意,舌苔根腻略化,而边尖红刺颇多,津气戕伤,势所难免。当于透邪之中参以清气养津,以冀化险为夷。

处方:

  • 鲜金斛四钱
  • 鲜芦根一两
  • 生米仁五钱
  • 方通草八分
  • 白杏仁四钱
  • 川象贝各三钱
  • 蒌仁泥五钱
  • 白茯苓五钱
  • 广佛手三钱
  • 枇杷叶四张

四诊

日期:十月十四日

病情描述: 三日来神情已安,脉之弦意亦缓,头项胸脘白痦渐次透绽,虽色泽枯润不一,而咳嗽已爽,大便通畅,暑湿伏邪渐有出路,形神色脉均佳,可无大碍也。

处方:

  • 鲜金斛四钱
  • 鲜芦根一两
  • 生米仁六钱
  • 白杏仁四钱
  • 炙橘白一钱五分
  • 广佛手三钱
  • 小青皮一钱
  • 奎白芍二钱

五诊

日期:十月十五日

病情描述: 精神渐佳,便亦通畅,饮食睡眠均渐照常,白瘖渐还,若肌体消瘦,惟有善调以充养之耳。

处方:

  • 前方去鲜芦根、蒌仁泥
  • 加生谷芽五钱

按语

本证初起是外感暑邪、湿热内伏的证候,前医先用发表,原则上没有错,但是本证除表证外,还有暑湿内伏,当用微辛以透表,过于辛温则很易劫液夺津,助长邪热的发展。接着又用硝黄峻下,这也是伏暑夹湿者所忌。因为湿未化,热未成实,与阳明腑证不同,硝黄并无宣化暑湿的作用,所以泻后徒伤胃气,大便尽下稀水,而暑湿之邪反而盘踞不化。一再误治,邪未达泄,正已先溃,因而没有能力鼓邪外出了。在这正不胜邪之时,宋爱老认为关键“全在醒其胃气”,于是用苦辛芳澹醒胃之剂,药后胃气苏醒,正气来复,暑湿伏邪得到透泄,湿滞亦能磨荡而下,大便转为一日一次。同时身得微汗,白瘩渐次透出,肺胃伏邪从此上下分消。本证并未用发表、攻里的药物,而收到了表里两撤之功,主要是抓住了病机,掌握了主要矛盾,才能使病情得到转机。

登录查看更多医案

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