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某胃痉挛医案
基本信息
- 性别:女
- 年龄:55岁
- 初诊日期:2011年3月29日
- 主诉:胃痛1周
症状
- 胃痉挛性疼痛,反射到后背
- 偶伴腹痛泻下
- 睡眠、饮食尚可
- 苔白少津
- 脉弦滑
- 有痔疮病史
经络诊察
- 尺泽下2寸压痛、有结块(肺气不降)
- 脾经有多处压痛点
- 心经有个半寸宽的隆起点
- 手三里有小结节
- 阳谷有结络(脑鸣、颈椎病)
- 太阴经、阳明经、手少阴经、手太阳经异常
辨经
- 病在太阴经、阳明经
选经
- 太阴经、任脉
选穴
- 一诊:尺泽、阴陵泉、下脘
- 二诊:中脘
- 三诊:至阳、隔姜灸肝俞、胃俞各3壮,针合谷、陷谷
- 四诊:肝俞、胆俞、脾俞、胃俞(四穴均加TDP);中脘、梁丘、手足三里
- 五诊:胃俞(加隔姜灸5壮)、公孙、足三里、建里(TDP)
- 六诊:隔姜灸脾俞、胃俞各5壮,针梁丘、内关、中脘、梁门、足三里
- 七诊:针肝俞、胆俞、脾俞、胃俞、梁丘、中脘、建里、天枢、梁门、阳陵泉
- 八诊:针中脘、建里、梁门、梁丘、天枢、阳陵泉、足三里
疗效
- 治疗后胃痛已消失,半年后追访,症未复发
- 共8诊;属临床痊愈
医案解读
- 经络诊察:经络诊察并不是选经配穴的唯一根据,临床时,必须结合主症及主症的症候结构进行辨经和选经。如本例经络诊察发现患者四条经有异常,针对此主诉(胃痛)的病变经脉仅为手足太阴经、手足阳明经。手少阴经、手太阳经异常属脑鸣症。
- 病机分析:本病属虚实夹杂,既有脾胃虚,又有肝气郁滞导致阳明经不通畅。急则治其标,以调气降逆为主。
- 一诊:调太阴气机并消积止痛,取手足太阴经合穴,配下脘。太阴主“开”,手足太阴同名经的协同作用为行气化湿以便于给全身供应营养,太阴气机异常则气逆而水湿内停,取手足太阴经的合穴能调整气机利湿消胀。下脘为任脉与足太阴之会,能消食止痛,亦为此病的局部腧穴,能引导尺泽、阴陵泉的功效到病处。
- 四诊:胃腹已不痛但仍不适。此时病情已缓,改为缓则治本,以补为主。背俞穴多补虚,取肝俞、胆俞、脾俞、胃俞并用TDP,取中脘、手足三里以健脾胃理中焦气,再取梁丘(足阳明胃经之郄穴)巩固止痉挛性疼痛的疗效。
- 五诊:疼痛未发,继续补虚治本,加公孙通冲脉益胃,中脘改建里,因它有降气作用,能治“上气”和“呕逆”(《针灸聚英》,适合于嗳气。
- 六、七诊:胃痛又发,此时病机为虚实夹杂,立法虚实同治。取合穴、郄穴、局部穴,以调节气机,降逆、止痛,并取背俞穴和中脘,以补虚,加内关疏通胸中气机。腹满疼痛,取阳陵泉“气机枢转”之意,促进和调节气机运动,用少阳来疏泄阳明“阖”过度导致的气机壅塞,同时阳陵泉为合土穴,对足阳明土经的气机亦有行气理气的功能,常用于腹胀、嗳气、泛酸之症状。
- 八诊:症已明显好转,治疗思路与前二诊相同,以巩固疗效。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