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脱性皮炎医案
病历摘要
卢某,女,38岁。素患慢性肾炎、肾性高血压。因饮食不洁引起呕吐腹泻,以急性胃肠炎收住院。经治疗胃肠炎症状消失,但水肿尿少,血压不降。又发高热,左颈淋巴结发炎肿大如桃,灼热触痛,用青霉素、链霉素治疗后淋巴结肿痛减轻,但发热不退,全身皮肤出现粟粒样红色皮疹,继则全身皮肤潮红、肿胀,皮疹融合成片,色紫红,自觉瘙痒作痛。血压180/110~200/120mmHg,二氧化碳结合力低于正常。病情严重。遂停用其他西药。现发热,面目水肿,鼻唇肿胀破裂出血,全身皮肤潮红、肿胀,面部胸腹四肢皮肤密布紫红斑块,几无隙处,部分伴渗液结痂,灼烧瘙痒,口干口苦,心烦不宁,辗转不寐,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诊断为剥脱性皮炎(因链霉素过敏引起)。
辨证治疗
初诊
证属:毒热内蕴,伤阴灼液。 治宜:清营泄热,凉血解毒。 药用:
- 生石膏:18克
- 滑石:18克
- 生地黄:18克
- 紫草:12克
- 金银花:12克
- 赤芍:9克
- 牡丹皮:9克
- 知母:9克
- 生栀子:9克
- 连翘:9克
- 黄芩:5克
- 广角(先煎):5克
- 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饭后分服。 疗效:服2剂后,发热渐退,全身肿胀亦渐消,面部皮肤部分脱屑,躯干四肢皮疹未再继续融合,口干欲饮,小便较畅。
二诊
去药:栀子、黄芩 加药:玄参:15克 用法:继服2剂。 疗效:复诊时体温降至37.5℃,全身皮肤肿胀潮红大减,面部皮肤脱屑,四肢皮肤也见大片剥脱,夜寐较安,口干思饮,小便色黄灼热,舌红苔薄黄干燥,脉弦。
三诊
治宜:凉血解毒、养阴生津。 药用:
- 板蓝根:24克
- 生地黄:18克
- 玄参:18克
- 麦冬:18克
- 生石膏:18克
- 金银花:12克
- 紫草:12克
- 牡丹皮:12克
- 赤芍:9克
- 生栀子:9克
- 黄芩:9克
- 木通:9克 用法:连服9剂,体温正常,全身红肿消退,面部及上肢已长出新的皮肤,下肢皮损脱落干净,夜寐渐安;仍头昏乏力,小便黄热,大便干结。
按语
本案因链霉素过敏引起剥脱性皮炎,症见高热不退,全身皮肤潮红,出现大片红斑逐渐融合,头面胸腹四肢皮肤紫红斑块密布,几无隙处,面部水肿,鼻唇肿胀破裂出血,伴结痂渗出液体,并出现尿毒症,病情严重。此系中药毒,毒热内迫营血,血热沸腾,伤阴灼液,外发肌肤,急治以清营泄热、凉血解毒,投以犀角地黄合化斑汤加味。药后血中毒热渐清,皮肤红肿渐消、层层剥脱,即转为凉血解毒、养阴生津,以清泄余毒,促进皮肤新生。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