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研究中若干问题探讨
1. 关于临床病种的选择问题
1.1 病种选择的重要性
脾虚证是反映机体脾胃生理机能不足的一组综合征。脾虚表现可在很多疾病中表现出来,或与其他病证相伴出现;或在某种疾病的某个阶段出现。但从科研工作的角度出发,就要求有相当典型的脾虚证型,有较少其他相伴证型者作为研究对象。
1.2 常见疾病中的脾虚表现
- 慢性胃炎:脾虚型(包括脾气虚和脾阳虚)占53.95%,脾虚湿蕴型占17.2%,两者相加为71.15%。
- 消化性溃疡:脾虚占82.1%,与广州中医药大学报道的92.2%相近。
- 慢性结肠炎:以脾虚为主者占75.8%。
- 小儿吸收不良综合征、小儿疳积、佝偻病、小儿缺铁性贫血:中医辨证多属脾虚。
- 腹部手术后脾虚:多出现脾虚表现,一般是待其自然恢复,但过程较长。
- 慢性肾炎、妊娠水肿、妊娠呕吐、糖尿病:脾虚表现较为突出。
- 崩漏、紫癜:属于脾不统血的证候。
1.3 特殊疾病中的脾虚表现
- 慢性支气管炎:脾虚占58.7%,但多涉及肺、脾、肾三脏,其虚多偏于气虚、阳虚且往往夹杂痰、湿、寒、热。
- 慢性肾小球肾炎:脾虚型占93.2%,尿蛋白转阴率79.5%。
2. 关于健脾方药的药理学研究
2.1 健脾方药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 单味药研究:如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等。
- 复方研究:如玉屏风散、四君子汤、生脉散、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
2.2 健脾方药的药理学模型
- 大黄致虚模型:用100%大黄煎剂喂饲小鼠,发现小鼠产生一系列虚弱现象,如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活动减少,耐寒力降低等。用25%四君子汤治疗后,可使动物耐寒力增强,腹胀减轻,死亡率下降,肝细胞合成RNA的机能明显恢复。
- 利血平致虚模型:用利血平能耗竭动物体内去甲肾上腺素,降低脑内或周围神经单胺类含量,使副交感神经机能相对偏亢。据此,陈样贵等选用利血平作为致虚因子,用四君子汤治疗后,虚弱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
3. 应开展对脾阴虚证的研究
3.1 脾阴虚证的研究背景
- 李东垣的脾胃论:提出脾胃为元气之本,但“详于治脾,略于治胃,详于升脾,略于降胃,详于温补,略于清滋”。
- 朱丹溪的论述:脾有阴阳之分,脾阴脾阳相互协调,脾能使心肺阳降,肝肾阴升,共同完成调和阴阳的作用。
3.2 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
- 慢性胃炎、溃疡病、慢性结肠炎、胃神经官能症、小儿疳积、夏季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癌症术后、复发性口腔溃疡、干燥综合征、干瘦型营养不良:均可出现脾阴虚证,需要滋脾。
3.3 脾阴虚证的研究进展
- 唾液淀粉酶活力:魏睦新报告脾阴虚时唾液淀粉酶活力差,治疗后有显着改善。
- 红细胞AChE活力:钱先等报告脾阴虚、脾气虚、胃阴虚时血浆环核苷酸的变化,脾阴虚与胃阴虚确不相同。
按语
脾虚证的研究在临床、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脾阴虚证的研究仍需进一步开展。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多样,需要更多深入的研究来完善其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