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药灸结合治疗腹痛并痫证
医案原文
《丹溪心法》(1)曰:一妇人四十五岁,生子多触胎,时有腹痛,每夜喜饮酒三盏,即睡。其夫性暴谐谑(2),所以借酒解怒,忽九月望后,痫病大作,目上视,扬手掷⑶足,甚强健,举体大筋皆动,喉响如锯,涎沫流口两角,如此一时辰⑷许,诸证皆静,状如熟寝,全不知人。半时,小腹渐痛,上至心痛大作,汗如雨,自头至乳而止。如此半时,痛渐减,汗亦收。痛作时,却自言其痛,其余言语皆谬误,问亦不答,亦不知人。痛定又熟寝如前。痫与痛间作,昼夜不息。经两宿,方召予脉之。痛作时,脉四至半,似弦非弦,左弱于右。予未敢与药,候痫作时,再看形脉。后作时,六脉皆稳,但有大筋转于指下,眼白青而面不青,手之动三倍于足。予问云,痛作时,必欲重按,此痫作时,汗必不出。其夫言果然。予曰:此非死证,若尚能咽药则易活,试调香附子末灌之。适痫热稍定,却咽得半盏,令急烧竹沥,未就时,痛大作,素以肝有怒邪,因血少而气独行,所以脾受病,肺胃之间,旧有酒痰,为肝气所抑郁而为痛。然酒喜动,可以出入升降,入内则痛,出外则痫。当乘其入内之时,急为点大敦、行间、中脘三处穴,令分头同时下火灸之,足上艾火少灸,先了腹上痛,渐下至腰而止。
注释
(1) 丹溪心法:医书。5卷(一作3卷)。元·朱震亨着述,朱氏门人整理纂辑成书。明初刻本并增附了后世医家着述内容,后经程充删订校正,复刊于1481年,亦即当前的流通本。
(2) 谐谑:指语言滑稽而略带戏弄。
(3) 掷:投掷,抛掷,扔。
(4) 时辰:旧时计时的单位。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每段叫作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个小时。十二个时辰用地支做名称,从半夜起算,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一点是午时。
评按
本案系腹痛并痫证(交替发作),由“生子多触胎……喜饮酒”以及郁怒等因素而引起。痫证发作时“目上视,扬手掷足……举体大筋皆动,喉响如锯,涎沫流口两角”等。腹痛发时证见“小腹渐痛,上至心痛···汗如雨,”如此痛与痫间作,昼夜不息。后邀元代名医朱丹溪(震亨)诊治,给口服香附末,痫证少减,但“却咽得半盏”,欲给烧竹沥,只因痛证复作,于是急灸大敦、行间、中脘,灸后痛减,病渐愈。方中香附性味辛微苦,能行气通络止痛,而大敦、行间属肝经,肝脉与督脉会于巅,督脉入络脑,脑为元神之府。故两穴相伍,可治痫证。而中脘穴属任脉,为八会穴腑之会,又为胃之募穴,能健脾和胃化痰,理气,止痛。
总结
- 患者情况:四十五岁女性,因多次触胎导致腹痛,每夜喜饮酒。
- 症状表现:痫病发作时,目上视,扬手掷足,喉响如锯,涎沫流口两角,痛时自言其痛,其余言语皆谬误。
- 诊断:腹痛并痫证。
- 治疗过程:朱丹溪通过观察脉象,发现脉象变化,最终采用香附末口服和灸法治疗。
- 治疗效果:通过灸大敦、行间、中脘三穴,患者症状逐渐减轻,最终痊愈。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