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某医案
基本信息
- 患者:隋某,女,79岁
- 入院时间:2020年2月5日
- 医院:武汉某市级医院
病情发展
1. 初诊情况
- 入院前10天:发热,最高体温39℃,伴排稀便。
- 入院前8天:咳嗽、纳差、乏力。
- 治疗情况:莫西沙星、阿比多尔抗炎及抗病毒治疗5天。
- 胸部CT:符合病毒性肺炎改变,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疑似病例。
- 入院当日:低热,体温37.4℃,稍烦躁,咳嗽、咳少量黄痰,口干欲饮,精神、食欲、睡眠欠佳,大、小便无异常。
- SpO2:90%,心率102次/分。
- 检测结果: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重型COVID-19可诊断。
-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WBC 8×10°/L, NEUT升高至92.1%,LY降低至0.42×10°/L。
- IL-6: 15.45pg/mL。
- 生化全套:ALB 33.7g/L, 余肝肾功能正常。
2. 辨证分析
- 舌象:舌质红,少苔,舌中苔微黄。
- 脉象:细数。
- 辨证:四诊合参,考虑其湿热疫毒之邪去之有八九,但病久湿热已伤及阴分,故而出现阴虚发热,表现为热势不高,反复低热;又阴液亏损,津不能上承,无以安养心神,故见稍烦躁、口干喜饮。
- 中医诊断:疫病(气阴两虚、余热未尽)。
3. 初诊处方
- 药物:沙参15g, 麦冬15g, 太子参15g, 黄芪15g, 玉竹15g, 天花粉15g, 茯苓15g, 乌梅6g, 藿香10g, 砂仁6g, 佩兰10g。
- 煎服方法:3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饭后半小时后温服。
- 方义:沙参、麦冬、太子参、黄芪、玉竹、乌梅,大量酸甘养阴、心甘养阳益气之品以复其气血;桑叶疏风清肺热;法半夏、陈皮行气燥湿化痰;天花粉、茯苓澹渗利湿;藿香、佩兰芳香化湿,使湿热之邪有所出。血必净注射液(红花、赤芍、川芎、丹参、当归)活血化瘀,通络解毒。
4. 二诊情况
- 服用3剂后:患者已无发热,咳嗽、咳痰、纳差症状好转,精神尚可。
- SpO2:97%~99%。
- 检查结果:ESR57mm/h, 血常规:WBC 3.17×10°/L, L 93.9%,超敏CRP 158.4mg/L。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已转阴性。
- 二诊处方:乌梅改为五味子,加厚朴、枳实、瓜蒌取其增液承气汤之意,以增强泄热润肠行气通腑之力。
5. 三诊情况
- 复3剂后:患者大便已通,质稍不成形。
- 检查结果:2月11日复查超敏C反应蛋白较前下降至36.9mg/L, 降钙素原正常。2月13日及15日复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持续阴性,SpO2稳定在98%(未给氧状态下)。
- 停药:停血必净注射液,停鼻导管给氧。
- 三诊处方:北沙参15g, 西洋参15g, 麦冬15g, 五味子9g, 黄芪15g, 桑白皮10g, 知母15g, 杏仁9g, 紫苏子15g, 枳壳9g, 姜半夏6g, 砂仁6g, 路路通10g, 赤芍12g, 山茱萸10g, 甘草6g。
- 方义:去厚朴、瓜蒌、枳实等厚重之品,以恐久用伤阴;续予大量养阴之药,同时予桑白皮、知母清热凉血;杏仁、紫苏子、枳壳、姜半夏之类宽胸理气,以促复肺之气机升降;佐以路路通、赤芍以达活血化瘀通络之效。《黄帝内经》有云,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助而泉源不竭,遂于方中加山茱萸和黄芪,取其阳中求阴之意。
6. 复诊情况
- 复3剂后:患者口干、烦躁,舌质红等阴伤症状较前明显好转。
- 2月20日复查胸部CT:双肺炎症较前吸收,余症好转出院。
按语
此4例病案均为笔者2020年援鄂时在武汉某市级医院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案例,这些病例在临床上有一定的疗效,发挥了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优势。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