咯血医案

一诊

日期:八月二十四日

患者信息:

  • 姓名:诸某
  • 性别:男

主诉:

  • 大口咯血,三日来连续不止
  • 面赤升火,额汗淋漓
  • 气短息促,神情烦乱

脉象:

  • 脉浮芤而数,寸部溢出鱼际

诊断:

  • 肺络受损,气火上升

治疗原则:

  • 欲止血,当先降其火
  • 欲降其火,当先安其神
  • 三者兼顾,均不可失

处方:

  • 犀角粉 三分(可改用水牛角粉一钱五分)
  • 参三七粉 一钱(两药分三次用鲜生地露三两送服)
  • 川贝母 三钱
  • 甜杏仁 三钱
  • 黄芩 三钱
  • 黑山栀 三钱
  • 蚕豆花 五钱
  • 墨旱莲 四钱
  • 原白芍 三钱
  • 灵磁石 三两(先煎)
  • 龙贝齿 各一两(先煎)
  • 茯神 五钱

二诊

日期:八月二十五日

病情变化:

  • 服药后夜寐即能落,神安定,气火平静,吐血停止
  • 但肺络受损,气升火升,离经之血未净
  • 一至午后黄昏,仍感面赤烘热

脉象:

  • 两脉浮芤稍静,数促稍缓
  • 舌苔黄垢浊腻
  • 胸部痞闷,咯痰不爽

治疗原则:

  • 继续降火安神,宣畅气络

处方:

  • 参三七片 一钱五分
  • 川贝母 三钱
  • 浙贝母 三钱
  • 橘络 二钱
  • 赤白芍 各二钱
  • 仙鹤草 五钱
  • 蚕豆花 三钱
  • 茯神 五钱
  • 灵磁石 一两(先煎)
  • 玄精石 六钱(先煎)

三诊

日期:八月二十六日

病情变化:

  • 逆上之火,烦扰不安之神渐趋平静
  • 日来仅咯血一口,色泽紫暗
  • 脉情浮芤数促者渐见和缓
  • 五心灼热、五志烦悗减轻
  • 矢气转,腑气未行
  • 舌苔黄垢浊腻略见松透
  • 面赤稍退,油垢不清

治疗原则:

  • 继续前法加减

处方:

  • 前方去玄精石
  • 加桃仁泥 三钱
  • 制军 三钱
  • 安神定志丸 四钱(包煎)

四诊

日期:八月二十七日

病情变化:

  • 今晨大便已通,颧赤面垢退去八九
  • 两脉渐见缓软
  • 舌苔黄垢浊腻未化
  • 口腻觉甜,咳痰不爽

治疗原则:

  • 宣化痰浊,以防痰热复聚

处方:

  • 南沙参 四钱
  • 佛手片 一钱五分
  • 象贝母 四钱
  • 橘白络 各一钱五分
  • 桑白皮 四钱
  • 黄芩 三钱
  • 甜白杏仁 各三钱
  • 茯神 四钱
  • 冬瓜子 六钱
  • 安神定志丸 四钱

续服三剂而安。

按语

  • 血随气行,气随火逆,故在诊治血证时,密切观察气火的盛衰十分重要。
  • 本证因咳伤肺络,连日咯血不止,竟至神情烦躁,面赤升火,额汗淋漓,可见气火上浮,且有阳越阴脱的趋势。
  • 唐容川《血证论》说:“脉不数者易治,以其气尚平,脉数者难治,以其气太疾。”
  • 本案在治疗上提出:“欲止其血,当先降其火,欲降其火,当先安其神。”因火降则气顺,血就不致妄行外溢。
  • 神之与火,在病变过程中往往相互影响。气火亢旺,可致神志不宁;神不安宁,又可进一步导致气火升逆。
  • 本案在凉血止血的基础上,加以泻火重镇安神,一剂而气火稍平,心神得安,咯血即止。
  • 三诊时矢气转,阳明燥屎有下趋之势,正可因势利导。咯出紫暗血块,说明血止留瘀,因而加桃仁、大黄,使瘀热下行。
  • 方药变更不多,却能切中病情。

登录查看更多医案

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