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理中汤医案

案情简介

附方成后,有二三同道来寓索览。览毕,问曰:如斯治病,用心苦矣!但胜参之病,子视其舌红口渴,目泛神昏,人多认为阳毒,何能直指为阴毒,而又敢急进附子、干姜乎?

回答

答曰:大凡治病,必当始终审察,看书尤宜上下留心。盖此症全因误治而致,非病势之自然也。余初望之际,亦尚骇疑,不得不以问字继之。据述初起腹痛呕吐,身热肢厥,则厥之来也,不为不暴矣。《经》曰:暴病非阳。其厥为阴厥,已无疑义。况前医既误认其症,肆进苦寒攻散,重竭其阳,逼其虚阳外越,故舌红口渴,目泛神昏,势将立竭,不得不以大剂姜、附,急挽残阳而驱阴浊,舍此安从治哉?

按语

今诸君仅观俚案明言显语,漫不加察,其何以得经文之妙意乎!

问与答

又问曰:子辨症敏捷,足征渊源有自,肯与传欤? 答曰:自古伤寒诸书,原有内外深浅伤中之别,岂无传乎?要知此症初起,原属内伤直中之例,故厥之来也暴。若外感伤寒传变之症,乃热深厥深,热微厥微,其厥之来也必渐。此阴厥阳厥,最紧关头,务在揣摩有素,庶危迫之顷,一问了然。余于斯道,虽上古经典疑关,达微通元之功,自知未足,而阴阳二义,以静而求,颇为得心。

同道意见

同道曰:适来观案,既得治病之要,复得辨症之诀,更知博古静求之功,请录之以质来者。

案例分析

记读《景岳全书》,有括沙新按,云:向予荆人,年及四旬,于八月终初寒之时,偶因暴雨后中阴寒沙毒之气,忽于二鼓时,上为呕恶,下为胸腹搅痛,势不可当。时值暮夜,药饵不及,因以盐汤探吐之。痛不为减,遂连吐数次。其气愈升,其痛愈剧,因而上塞咽喉,甚至声不能出,水药毫不可入,危在顷刻间矣。余忽忆幼时曾得秘传括沙法。乃择一光滑细磁碗,别用热汤一钟,入香油一二匙,却将碗口蘸油汤内,令其煖而且滑。乃两手覆执其碗,于病者背心,轻轻向下刮之,以渐加重。碗干而寒,则再浸再刮。良久,觉胸中胀滞渐有下行之意,稍见宽舒,始能出声。顷之,腹中大响,遂大泻如倾,其痛遂减,幸而得活。泻后得睡一饭顷,复通身瘙痒之极,随发出疙瘩风饼如钱大者不计其数,至四鼓而退。愈后细穷其义。盖于五脏之系,咸附于背,故向下刮之,则邪气亦随而降。凡毒气上行则逆,下行则顺,改逆为顺,所以得愈。虽近有两臂刮法之法,亦能治痛,然毒深病急者,非治背不可也。至若风饼疙瘩之由,正以寒毒之气充塞表里,经脏俱闭,故致危剧。令其脏毒既解,然后经气得行,而表里俱散也。可见寒邪外感之毒,凡脏气未调,则表亦不解,表邪未散,则脏必不和,此其表里相关,义自如此。故治分缓急,权衡在人矣。

方剂

附子理中汤

  • 附子
  • 干姜
  • 人参
  • 白术
  • 甘草

四逆汤

  • 附子
  • 干姜
  • 甘草
  • 冷服

白通汤

  • 附子
  • 干姜
  • 葱白
  • 或加人尿、猪胆汁

当归四逆汤

  • 当归
  • 桂枝
  • 芍药
  • 细辛
  • 甘草
  • 通草
  • 大枣
  • 或加吴萸、生姜

以上皆仲景方

藿香正气散

  • 藿香
  • 白芷
  • 茯苓
  • 橘皮
  • 厚朴
  • 白术
  • 紫苏
  • 半夏
  • 桔梗
  • 大腹皮
  • 甘草
  • 姜枣

八味地黄汤

  • 熟地
  • 山药
  • 茯苓
  • 泽泻
  • 山茱萸
  • 丹皮
  • 附子
  • 肉桂

登录查看更多医案

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