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妪医案

一、病情概述

某妪,今年风木司天,春夏阳升之候,兼因平昔怒劳忧思,以致五志气火交并于上,肝胆内风鼓动盘旋,上盛则下虚,故足膝无力。肝木内风壮火,乘袭胃土,胃主肌肉,脉络应肢,绕出环口,故唇舌麻木,肢节如痿。固为中厥之萌。

二、治疗方案

1. 上午服药

  • 金石斛三钱
  • 化橘红五分
  • 白蒺藜二钱
  • 真北秦皮一钱
  • 草决明二钱
  • 冬桑叶一钱
  • 嫩钩藤一钱
  • 生白芍一钱

2. 苦辛酸降法

  • 金石斛三钱
  • 化橘红五分
  • 白蒺藜二钱
  • 真北秦皮一钱
  • 草决明二钱
  • 冬桑叶一钱
  • 嫩钩藤一钱
  • 生白芍一钱

三、按语

河间“内火召风”之论,都以苦降辛泄,少佐微酸,最合经旨。折其上腾之威,使清空诸窍,毋使浊痰壮火蒙蔽,乃暂药权衡也。至于颐养工夫,寒暄保摄,尤当加意于药饵之先。

四、进一步治疗方案

1. 摄纳肝肾真气,补益下虚

  • 九制熟地(先用水煮半日徐,加醇酒、砂仁再煮一日,晒干,再蒸,如法九次,干者炒存性)八两
  • 肉苁蓉(用大而黑色者,去甲切片,盛竹篮内,放长流水中浸七日,晒干,以极澹为度,四两生虎膝骨另捣碎,研)二两
  • 淮牛膝(盐水蒸)三两
  • 制首乌四两(烘)
  • 川萆薢(盐水炒)二两
  • 川石斛八两(熬膏)
  • 赤白茯苓四两
  • 柏子霜二两

2. 晚上用健中运痰兼制亢阳

  • 人参二两
  • 熟半夏二两
  • 茯苓四两(生)
  • 广皮肉二两
  • 川连(姜汁炒)一两
  • 枳实(麸炒)二两
  • 明天麻二两(煨)
  • 钩藤三两
  • 白蒺藜(鸡子黄拌煮,洗净炒,去刺)三两
  • 地栗粉二两

五、秋令调理

1. 清润上焦

  • 白扁豆(勿研)三钱
  • 玉竹三钱
  • 白沙参二钱
  • 麦冬(去心),三钱
  • 甜杏仁(去皮尖,勿研)二钱
  • 象贝母(去心,勿研)二钱
  • 冬桑叶一钱
  • 卷心竹叶一钱

2. 暮夜兼进清上方法

  • 麦冬八两
  • 天冬四两
  • 芡米八两
  • 柿霜四两
  • 长条白沙参八两
  • 生白扁豆皮八两
  • 甜梨汁二斤
  • 甘蔗浆二斤

六、冬令调理

1. 清上实下

  • 燕窝菜(洗净,另熬膏)一斤
  • 甜梨(去皮核,绢袋绞汁熬膏)二十个
  • 人参(另熬收)三两
  • 九制熟地(水煮)四两
  • 天冬(去心,蒸)二两
  • 麦冬(去心)四两
  • 黄芪皮(生用)四两
  • 炙黑甘草二两
  • 五味二两(蒸)
  • 云茯神三两(蒸)

七、脉象分析

左关尺脉,独得动数,多语则舌音不清,麻木偏着右肢,心中热炽,难以鸣状。此阳明脉中空乏,而厥阴之阳,挟内风以纠扰,真气不主藏聚,则下无力以行动;虚假之热上泛,为喉燥多咳。即下虚者上必实意。

八、进一步治疗方案

1. 滋液救焚

  • 九制熟地(照前法制)八两
  • 肉苁蓉(照前制)四两
  • 天冬(去心,蒸,烘)四两
  • 当归(炒焦)二两
  • 生白芍三两
  • 川斛(熬膏)八两
  • 黄柏(盐水炒)二两
  • 淮牛膝(盐水蒸)三两

九、夏热秋燥调理

1. 清燥甘凉方法

  • 天冬四两
  • 麦冬八两
  • 长白沙参八两
  • 明天麻四两(煨)
  • 白蒺藜(照前制)四两
  • 甜梨汁一斤
  • 芦根汁(流水者可用)八两
  • 青蔗浆一斤
  • 鲜竹沥八两
  • 柿霜四两

十、脉象分析

立冬后三日,诊得左脉小弦动数,右手和平略虚。问得春夏平安,交秋后有头晕,左目流泪,足痿无力,不能行走,舌生红刺,微咳有痰。此皆今年天气大热已久,热则真气泄越,虚则内风再旋。经言“痿生大热”,热耗津液,而舌刺、咳嗽、流泪者,风阳升于上也。上则下焦无气矣。故补肝肾以摄纳肾气为要,而清上安下,其在甘凉不伤脾胃者宜之。

十一、进一步治疗方案

1. 补肝肾以摄纳肾气

  • 制首乌四两
  • 杞子(炒)一两半
  • 天冬(去心)二两
  • 茺蔚子蒸二两
  • 黄甘菊一两半
  • 黑稆豆皮二两
  • 茯苓蒸二两
  • 川石斛(熬膏)八两
  • 虎骨胶二两(水溶)

十二、脉象分析

夏月进酸苦泄热,和胃通隧,为阳明厥阴治甚安。入秋凉爽,天人渐有收肃下降之理。缘有年下亏,木少水涵,相火内风旋转,熏灼胃脘,逆冲为呕。舌络被熏,则绛赤如火。消渴便阻,犹剩事耳。凡此仍属中厥根萌,当加慎静养为宜。

十三、进一步治疗方案

1. 清上痰火

  • 生地
  • 沙参
  • 茺蔚子
  • 黑稆豆皮
  • 川斛
  • 牛膝

十四、脉象分析

羚羊角,陈胆星,丹皮,橘红,连翘心,石菖蒲,钩藤,川斛。

十五、按语

风为百病之长,故医书咸以中风列于首门。其论症,则有真中、类中,中经络、血脉、脏腑之分;其论治,则有攻风劫痰、养血润燥、补气培元之治。盖真中虽风从外来,亦由内虚,而邪得以乘虚而入。北方风气刚劲,南方风气柔和,故真中之病,南少北多。其真中之方,前人已大备,不必赘论。其类中之症,则河间立论云:“因烦劳则五志过极,动火而卒中,皆因热甚生火”。东垣立论,“因元气不足,则邪凑之,令人僵仆卒倒如风状,是因乎气虚”。而丹溪则又云:“东南气温多湿。由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故主乎湿。”三者皆辨明类中之由也。类者伪也。近代以来,医者不分真伪,每用羌、防、星、半、乌、附、细辛以祛风豁痰,虚证实治,不啻如枘凿之殊矣。今叶氏发明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治以滋液熄风,濡养营络,补阴潜阳,如虎潜、固本、复脉之类是也。若阴阳并损,无阳则阴无以化,故以温柔濡润之通补,如地黄饮子、还少丹之类是也。更有风木过动,中土受戕,不能御其所胜,如不寐不食,卫疏汗泄,饮食变痰,治以六君、玉屏风、茯苓饮、酸枣仁汤之属。或风阳僭,痰火阻窍,神识不清,则有至宝丹芳香宣窍,或辛凉清上痰火。法虽未备,实足以补前人之未及。至于审症之法,有身体缓纵不收,耳聋目瞀,口开眼合,撒手遗尿,失音鼾睡,此本实先拨,阴阳枢纽不交,与暴脱无异,并非外申之风,乃纯虚证也。故先生急用大剂参、附以回阳,恐纯刚难受,必佐阴药,以挽回万一。若肢体拘挛,半身不遂,口眼㖞邪,舌强言謇,二便不爽,此本体先虚,风阳夹痰火壅塞,以致营卫脉络失和。治法急则先用开关,继则益气养血,佐以消痰清火,宣通经隧之药。气充血盈,脉络通利,则病可痊愈。至于风痱、风懿、风痹、瘫痪,乃风门之兼症,理亦相同。案中种种治法,余未能尽宣其理,不过略单大纲,分类叙述,以便后人观览。余门彷此。(华岫云)(《临证指南医案》)

登录查看更多医案

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