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案

患者信息

  • 性别: 女
  • 年龄: 59岁
  • 初诊日期: 2005年1月10日

一诊

  • 主诉: 心慌,大汗出
  • 现病史: 胸憋闷,心慌,右胁胀,寐则憋醒
  • 既往史: 服卡托普利、美托洛尔、尼群地平等药物
  • 舌脉: 舌苔厚腻,脉沉而紧数
  • 诊断: 寒湿痹阻,热郁于内
  • 方剂: 五积散合栀子豉汤
  • 药物: 麻黄6g,川芎8g,厚朴9g,栀子9g,苍术12g,桔梗9g,茯苓12g,豆豉12g,赤芍12g,桂枝9g,陈皮9g,僵蚕12g,当归12g,生姜6片,半夏10g,蝉蜕6g,姜黄9g,葱白1茎
  • 用法: 2剂,2h服一煎,啜粥温覆令汗,汗出停后服

二诊

  • 主诉: 药后头及胸部汗多,下肢无汗,胸已不闷,胁胀已轻,项紧
  • 舌脉: 脉尚紧,汗出不彻
  • 方剂: 上方加葛根15g
  • 药物: 麻黄6g,川芎8g,厚朴9g,栀子9g,苍术12g,桔梗9g,茯苓12g,豆豉12g,赤芍12g,桂枝9g,陈皮9g,僵蚕12g,当归12g,生姜6片,半夏10g,蝉蜕6g,姜黄9g,葱白1茎,葛根15g
  • 用法: 3剂,服如前法

三诊

  • 主诉: 药后畅汗,胸未闷,心未慌,胁尚胀,感口干苦,无力,气短
  • 舌脉: 脉弦细濡数,舌偏黯红,苔白厚而干
  • 诊断: 气机不畅,湿热郁伏
  • 方剂: 甘露消毒丹加减
  • 药物: 茵陈18g,连翘12g,栀子9g,桂枝9g,滑石12g,黄芩9g,豆豉12g,丹参18g,菖蒲8g,柴胡7g,枳实9g,泽兰15g
  • 用法: 3剂,服如前法

四诊

  • 主诉: 胸闷气短,心慌诸症尚偶现,耳鸣,腿沉
  • 舌脉: 脉转滑数,舌稍红,苔薄腻
  • 诊断: 痰热蕴阻
  • 方剂: 黄连温胆汤
  • 药物: 黄连10g,天竺黄12g,竹茹7g,菖蒲9g,半夏10g,枳实8g,栀子12g,夏枯草18g,瓜蒌18g
  • 用法: 28剂

按语

  • 病例总结: 窦性心动过速,脉沉而紧数苔腻,为寒凝湿热内蕴,虽无表证,然脉沉紧,为寒凝在里,亦可以汗法解之。一诊虽汗未透,再诊继续使用微汗法,汗出透,紧脉除,可知寒凝已解。脉弦细濡数,细濡为湿阻,数脉乃为热,弦脉乃气机不畅,且苔厚而干,故诊断为湿热郁伏,气机不畅,乃予清热化湿之剂。苔厚而干者,因湿热内阻,津液不能上承而干,非湿未化而津已伤,未予养阴生津,仍予清热化湿之法治之。三诊,脉转滑数,因湿热得透达,故脉起,数为热,滑为痰,故改清热化痰之剂治之。本例寒凝、湿郁、痰热内阻为其主要病机,熔多种复杂病理产物于一炉,李老于治疗中谨守病机,抽丝剥茧,据脉解症,据脉解舌,依脉辨证,皆以脉诊为重,法随证出,方以法立,治以微汗解寒凝,汗出痉脉除,而后化湿解湿郁,细濡弦脉去,湿郁化后,而后清热化痰法,痰热诸症失,充分显示了李士懋教授的以脉诊为主的鲜明中医辨证特色,对寒凝湿热痰浊中阻以及寒热错杂、虚实兼夹复杂病机的充分把握,以及娴熟的中医立法处方技巧,令后学叹为观止。

登录查看更多医案

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