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入心营,清心开窍为主
病案原文
风温感证,已经十二朝。由肺侵入少阴,遂使神昏谵语,唇燥口渴,肌热便秘咳嗽,舌心根黑,尖瘦而绛,脉洪细而左尺带刚。姑从清热润下,参入存津养液之品,可冀霍然。 犀角尖一钱(磨冲),寸麦冬三钱,生沙参六钱,大生地六钱,天冬一钱半,川连五分,元参(编者注:即玄参)三钱,黄郁金一钱半,鲜石斛四钱,地骨皮二钱,赤芍一钱半,天花粉三钱,鲜竹叶二十片,百顺丸①一钱二分。(清·洪桂《抑隅堂医案》)
证治评析
邪在肺卫时,因失治、误治或心气素虚,邪热内陷,逆传心包而致本证。正如叶天士所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此证在温病病变过程中较为常见,病势多凶险,治宜清心开窍为主,另外根据兼证之不同,可佐以清热化痰,凉血养营,攻下泄热等法。清心多用犀角、玄参、竹叶等,养营清热多用生地黄、二冬、石斛等,开窍多以石菖蒲、郁金、牛黄等。案中百顺丸由大黄、皂角组成,乃取大黄攻下泄热,皂角化痰开窍之功。
医家考略
洪桂
- 生平:洪桂(1829—1896),字月芬,清·咸丰、同治间歙县洪源人,世医洪映中之子也。
- 家学渊源:洪氏家传世医,父亲洪映中系当地名医,至月芬已七世。月芬幼承家学,精内科,于暑湿之症尤有心得。撰有《抑隅堂医案》,后以《洪桂医案选》入录于《新安医籍丛刊·医案医话类(三)》中。
- 学术思想:洪桂临床强调辨证,据对其治疗膨胀医案(《歙县中医》1985年第1期)分析,他辨证之纲有三:辨寒热;辨气血;辨虚实。辨寒热以分清膨胀性质;辨气血以了解膨胀涉气或涉血;辨虚实不仅观察膨胀系实证或虚证所为,还须知晓患者体质虚实,正气如何,以指导用药攻补得宜。此从病性、病位、病体三方面综合考虑,明确辨证,拟定治法,无疑是洪桂临床收效较好的原因所在。
后世影响
- 弟子:洪桂学术思想及其临床经验对后世弟子及其后裔颇具影响。弟子洪竹潭(1870—1930),名溶,擅治时病,亦精于内科杂症。为人谦恭重义,师殁后仍在其家应诊三年,所得奉养师母,并带恩师月芬遗孤韵澜学成。
- 弟子洪竹潭:洪竹潭(1870—1930),名溶,擅治时病,亦精于内科杂症。为人谦恭重义,师殁后仍在其家应诊三年,所得奉养师母,并带恩师月芬遗孤韵澜学成。
- 弟子洪韵澜:韵澜(1880—1959)名祺,弱冠曾中试入庠①,后习医,业成乃悬壶岩镇。擅治内伤、外感、温病。1952年参加岩寺联合诊所。1980年歙县卫生局集其遗方编为《洪韵澜医案选》。门人有江以古、张寄九、舒眉轩、张颂山、吴席尘、洪寿民、汪文田、江宗权、孙必良等十余人。
按语
- 按语:此医案体现了洪桂在治疗温病时注重辨证施治的特点,尤其在清心开窍、养营清热方面有独到之处。通过犀角、玄参、竹叶等药物的使用,有效清热解毒,保护心神。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