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脱位踝挫伤医案
患者信息
- 姓名:陈某某
- 性别:男
- 年龄:28岁
- 职业:运动员
- 初诊日期:1971年1月10日
病史
患者踢足球时被踩伤右踝部,造成外翻畸形,当即不能站立行走,剧烈疼痛,局部肿胀,脚趾麻木。经医院骨科及X线检查诊断为右外踝骨折合并踝关节脱位。经治疗10余天,病情不见好转而来我处求治。
检查
- 面色:潮红
- 身热:小便短赤
- 夜寐不安:脉浮数而有力
- 右下肢:不能着地
- 踝部至趾端:广泛肿胀,皮肤灼热,皮下青紫瘀斑,皮上有数粒水疱
- 踝关节功能:活动障碍,被动活动时疼痛加剧,外踝部呈凸突畸形,有骨擦音,折端倾斜。舟骨向外凸突移位,但无折伤征象。踝关节脱位伤基本已达到复位
诊断
右外踝斜形骨折合并踝关节脱位伴软组织严重损伤
处理
手法治疗
- 复位
- 步骤1:患者仰卧位,由助手站于患肢外侧,双手环握患肢小腿中部,进行持续牵拉。医者一手托住患肢足跟,一手握住跖部,与助手作相对牵拉。而后医者用托住足跟之手的拇指按压向外突出的舟骨,同时,握住跖部之手作背屈摇转。使舟骨复位。
- 步骤2:随后医者用托住足跟之手的拇、食指置于外踝骨折端,进行按压,待其凸突复正后,拇指仍固定外踝骨折端,勿松动。当医者一手按压骨折端凸突时,另一手须握住跖部作踝关节摇转(从踝关节背伸开始,而后逐渐再将踝关节向背屈),然后背屈扶正。当呈现骨折断端相互平复对正时,即可结束手法整复。
- 软组织修复
- 步骤1:骨折复位2周后,施用正骨手法的理筋(揉捏、牵摇、牵拉等法),隔日1次。4周后,每日1次,直至恢复为止。
- 夹缚固定
- 步骤1:取4块小夹板,配上纸压垫及3条小号布带,分上、中、下三部捆扎夹板,另外在夹板的下部须加1条绷带捆扎2圈。捆扎完后,患者取仰卧位,患肢置于伸膝位,膝关节腘窝部下垫沙袋,小腿下垫托板1块(上迄股骨髁部下至足跟部),然后在小腿至踝部两旁的外侧放置沙袋,内侧放置砖块,用以维持肢位。5周后除去固定。
药物治疗
- 复位后2周内
- 外涂:消炎理湿散(方见锁骨骨折)
- 外敷:消毒散(方见胫腓骨双骨折)
- 内服:退肿活血汤(方见锁骨骨折)
- 2周后
- 外敷:消肿散(方见锁骨骨折)与续筋散(方见锁骨骨折),隔日交替应用(保持每日外敷1种)
- 5周后
- 外敷:续筋散
- 外擦:折骨水(方见肱骨外科颈骨折)
- 内服:生血补髓汤(方见锁骨骨折)
- 7周后
- 外敷:续筋散
- 外擦:伤筋药水(方见锁骨骨折)和用化瘀舒筋洗剂(方见锁骨骨折)
- 8周后
- 外擦:伤筋药水
- 外擦:续筋通络洗剂(方见肱骨大结节骨折),至损伤恢复为止
练功治疗
- 复位1周后
- 动作:做脚趾关节屈伸活动
- 第3周
- 动作:做屈伸踝关节,屈伸膝关节
- 第4~5周
- 动作:除继续做第3周的动作外,加做仰卧抬腿
- 第6周
- 动作:做屈伸膝关节,仰卧抬腿,足踩滚木,扶椅练走
- 第7周
- 动作:做足踩滚木,下蹲起立
- 第7周后
- 动作:做足踩滚木,足部屈压,直至功能恢复为止
诠解
- 内、外踝骨折:统称踝部骨折。内踝即胫骨下端的骨突,外踝即腓骨下端的突出部分。由于内、外踝骨折常合并程度不同的踝关节脱位,因此在诊断时必须十分注意,不可忽视,即使遗留极轻度的骨折移位,也将会妨碍关节的功能,或形成创伤性关节炎。
- 治疗原则:患者伤后10天来我处就医,首先通过正骨手法对骨折进行复位,并注重结合踝关节整筋。复位后在施行骨折固定的前提下,随即结合药物、练功等加以施治。在骨折对位趋于稳定时期,也就是骨折愈合已达过半的程度时,就要分别用正骨手法对踝部软组织损伤作修复治疗。
- 注意事项:踝部骨折常合并踝关节脱位,整复时必须注意,如果整复不良,易后遗关节活动障碍。本病例初诊时外踝骨折仍处在移位畸形及舟骨向外分离移位。由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未能使骨折得到满意的复位,加上骨折局部严重血肿,对复位及固定带来一定困难。但复位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踝关节功能恢复之预后,故应尽可能争取时间,力争做到内踝骨折两端对位与愈合满意。
- 固定时间:腓骨下端骨折合并踝关节脱位,常易因关节结构松弛,固定不好而致骨折畸形愈合。因此,复位后要经常复查固定与骨位情况。本例做到复位后2周内,每日检查1次,2周后隔日1次,直至骨折达到临床愈合。复查固定与骨位,可检查纸压垫和夹板是否按要求的位置放置,布带的松紧度是否合适,其骨折有无移位等。如骨折移位明显,必须重行手法整复。另外,要注重夹板内层的纸压垫对外踝骨折固定。
- 功能恢复:外踝骨折外固定时间的掌握,一般是在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时解除(外踝骨折达到临床愈合的时间,通常为4~6周)。也应根据骨折具体情况及其本身骨痂生长的快慢来决定。本例外踝斜形骨折仅在5周后就提前去掉夹板固定,此时骨折尚未达到临床愈合,但临床观察证明,对后来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无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