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某医案

初诊信息

  • 就诊日期:4 月 13 日
  • 年龄:35 岁
  • 主诉:失血后咳嗽痰黏,夜间加重
  • 脉象:细
  • 舌象:白无苔
  • 诊断:阴血亏虚,肾不纳气

初诊方剂

  • 药物
    • 熟地黄 24g
    • 党参 9g
    • 白芍药 9g
    • 怀牛膝 9g
    • 茯苓 9g
    • 山药 4.5g
    • 牡丹皮 4.5g
    • 附子 3g
    • 阿胶 3g
    • 炙甘草 2.4g
    • 炮姜 2.4g
    • 肉桂 1.2g

复诊信息

  • 就诊日期:4 月 17 日
  • 病情变化:神情大振,胃纳不减,舌苔渐生,光白尚多,脉象稍有起色,仍感凛寒潮热,咳嗽未减

复诊方剂

  • 药物
    • 熟地黄 18g
    • 枸杞子 9g
    • 白芍药 9g
    • 茯苓 9g
    • 旋复花 9g
    • 海浮石 9g
    • 党参 6g
    • 怀牛膝 6g
    • 附子 4.5g
    • 山药 4.5g
    • 制半夏 4.5g
    • 白术 4.5g
    • 橘红 4.5g
    • 炙甘草 3g
    • 炮姜 2.4g
    • 肉桂 1.2g

按语

患者咳嗽发于失血之后,“脉细,舌白无苔”乃阴血亏虚伤及根本,遂致肾不纳气,虚阳上冲而咳,虽有黏痰,然症情危重,急需滋阴养血、固摄扶元以治本。重用熟地黄,配白芍药、阿胶以补阴血;张寿颐谓:“地黄产于中原土脉最厚之地,色黄而味甘,禀土之正气,质又厚重,味最浓郁,而多脂膏,故为补中补血良剂……凡津枯血少,脱汗失精及大脱血后,产后血虚未复等证,大剂频投,其功甚伟。”(《本草正义·卷之四·地黄》)配党参、山药、炙甘草、茯苓益气健脾,以复气血生化之源;怀牛膝、牡丹皮活血,使补而不滞;附子、炮姜、肉桂温阳以助阴血生化,所谓“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景岳全书·五十卷·新方八阵略引》)。患者服药后神振,苔生,脉起,故仍守前意,然寒热如故,咳嗽未减,复加旋复花、海浮石、半夏、橘红化痰泄肺兼以治标。

登录查看更多医案

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