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40岁,女性。战汗后脉静身凉,状如尸厥,余热续出。中医病名未明确提及,证型未明确提及,病因病机为温热病后战汗。望诊未提及,闻诊未提及,问诊见脉静身凉、粘汗不息、高热气促、口渴无汗、烦躁不安,切诊见脉洪数。
战汗温病脱阳证高热
查看详情 →
刘姓妇,孟夏患温热,战汗解后身凉脉静,状如尸厥。高热气促,烦躁不安,口渴无汗,舌赤无津,咽间痰阻,脉洪数。非脱阳,误诊为阳脱,投附子致变症。后以竹叶石膏汤重用西洋参,佐苇根、元参,汗再出热解,脉静气平。病程未明,病因病机为温热邪气内扰,伤津耗气,致阴虚内热。
战汗温热阴虚气促
查看详情 →
二十六岁,冬温战汗,两候身热不解,头眩夜烦,便实溺黄,咳嗽少痰,大汗淋漓,形色若有脱象。苔黄中绛,脉滑数。冬温自口鼻入肺,不得外解,里急顺传于胃。肺为娇脏,胃为阳土,宜清宜降。
冬温战汗肺热胃热气分热
查看详情 →
患者男性,病程逾三月。主诉寒热时作,屡汗泄,白痦旋出旋隐,六度复发。症状包括大下黑物,大汗淋漓,体温下降,肢端清冷,神识恍惚。舌质焦紫,苔垢不净。脉象两脉反关,三部细弦软涩,绝少神韵。中医诊断为伏暑坏证,证属阴从下脱,阳从上脱。病因为伏暑邪气内伏,津气不支,伏邪难透。望诊见舌质焦紫,苔垢不净。闻诊未提及。问诊见白痦隐现,汗出、体温异常。切诊见脉象细弦软涩。
伏暑坏证津气不支阴阳脱辐肝肾亏虛
查看详情 →
患者20岁,男性。主诉夜间汗出淋漓,汗出色黄染衣,醒后汗止。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中医诊断为肝胆湿热内蕴,逼津外泄。病因病机为阴阳失调,营卫失和,腠理开阖不利。
肝胆湿热黄汗口苦口干尿赤便干
查看详情 →
患者大热退后脉静身凉,状如尸厥。战汗后余热续出,粘汗不息。傍晚高热气促,烦躁不安,口渴无汗,舌赤无津,咽间痰阻,脉洪数。脉息平静,颇能安睡,粘汗不息,余热续出之象。脉微欲绝,汗出身冷。舌赤无津,脉洪数。
战汗温热阴虚气促
查看详情 →
68岁男性,头颈多汗半年,动辄汗出,汗出淋漓,汗后恶风,下半身无汗发凉。舌淡白苔薄白,舌体胖大有齿痕,脉濡细。中医诊断多汗症,辨证营卫不和,气阴两虚。糖尿病病史10余年,冠心病病史5年。
多汗症营卫不和气阴两虚糖尿病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