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肌热三日起伏,无汗,头胀,肌酸,胸闷,苔腻,脉息浮弦。病名伤寒,证型湿蕴于中,寒风干表,营卫失调,三焦不化。望诊舌苔腻,闻诊未提,问诊有肌热、头胀、肌酸、胸闷、自汗、便秘、溲少、寐不安,切诊脉浮弦。二诊肌热平,纳呆,苔化,脉虚缓。三诊便秘,溲少,苔腻,寐不安,自汗,脉虚缓。四诊寒热间日时作,苔黑润,脉细缓。五诊肌热平,黑苔已化,胃纳醒,脉虚细而缓。六诊苔化,纳醒,力乏,自汗,脉虚缓。七诊胃纳醒,大便行,自汗已差,脉虚缓。八诊眠食俱安,二便调,神乏体倦,脉虚缓。病机涉及湿蕴、寒风、营卫失调、三焦不化、中阳不足、阴阳失交、虚阳上浮、阳虚中寒、正气未复。
中阳不足伤寒风寒干表湿蕴于中
查看详情 →
陈某,男,59岁,腹泻20天,日行二、三次,精神差。脉沉迟,左关微弦,舌正苔白。诊断为脾湿,病机为中阳不足,脾胃虚寒。舌红无苔,脉沉缓。病情变化包括大便恢复正常,恶冷自汗,肠微鸣,腹凉,精神稍差。
中阳不足自汗腹泻脾胃虚寒
查看详情 →
57岁女性,主诉低热神疲3个月,体温正常,身热自汗,劳累后加重,神疲体倦,气短懒言,易感冒,纳呆便溏,面色苍白,四肢欠温,舌质澹,苔薄白,脉细弱。中医病名为气虚发热证,证型为气虚发热证,病因病机为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脾虚胃弱,清阳下陷,升降失调。望诊见面色苍白,舌质澹,苔薄白;闻诊未见明显异常;问诊见低热、自汗、神疲、气短、纳呆、便溏;切诊见脉细弱。
中阳不足自汗气虚发热证脾胃气虚
查看详情 →
患者年龄59岁,男性。主要症状为腹泻,日二三次,精神差。病程20天。中医病名为脾湿,证型为阳虚脾湿。病因病机为中阳不足,脾胃虚寒。望诊见舌正苔白,舌象正常。闻诊未提及。问诊显示患者有恶冷、自汗、腹凉、肠微鸣等症状。切诊脉象沉迟,左关微弦,复诊后脉缓有力,三诊脉沉缓。
中阳不足腹泻脾胃虚寒
查看详情 →
男,58岁,餐后呕吐半年,面色无华,头晕乏力,心悸气短,自汗,四肢欠温,腹部隐痛得温则舒,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脉濡细无力,中阳不足、胃气上逆之证。
中阳不足胃气上逆脾胃虚弱肺气虚弱
查看详情 →
女,49岁,肢体困倦,嗜睡,每日睡眠12小时以上,身体肥胖,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动则自汗气促,四肢欠温,恶风寒,腹满便溏。中阳不足,脾失健运,阴阳失调。面色无华,舌淡胖有齿痕,脉沉迟。四肢困倦,肢冷恶风,动则自汗,腹满便溏,嗜睡。脉沉迟。
中阳不足动则自汗脾失健运阴阳失调
查看详情 →
二十岁,劳倦发热,上半身自汗如雨,三昼夜不止。脉浮细沉洪,软弱无力,面白无神,舌胖而濡,白滑。肺气大虚,腠理不固,阳气不能内敛,卫外之阳虚而不固。脾肺气虚兼水饮上泛。中阳不足,自汗不止,需温中健脾以化湿。脉浮取细,沉取洪,肺气虚于表,水湿壅于里。
自汗不止中阳不足劳伤发热脾肺气虚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