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某医案
一诊
- 就诊日期: 2017年6月20日
- 主诉: 双侧阴囊肿大半年余
- 症状: 双侧阴囊肿大,约13cm左右,皮色红,左侧为甚,偶有排尿时疼痛
- 舌象: 舌红,苔薄白
- 脉象: 脉数
- 诊断: 慢性附睾炎(子痈)
- 治疗原则: 控制感染,活血逐瘀
- 西药: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0.2g/次,2次/d,服用1周
- 中药: 橘核15g,荔枝核15g,败酱草15g,蒲公英15g,柴胡15g,川楝子15g,当归15g,炒白术15g,车前子15g,车前草15g
- 用法: 2d服1剂,共4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二诊
- 就诊日期: 2017年6月27日
- 症状: 尿常规示:潜血(+),左侧阴囊较前明显变小
- 治疗原则: 继续控制感染,散结消痈
- 西药: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1周
- 中药: 前方加浙贝母20g
- 用法: 2d服1剂,共4剂
三诊
- 就诊日期: 2017年7月4日
- 症状: 阴囊表皮已不红,未诉排尿时疼痛,纳可,寐安,二便可
- 治疗原则: 活血逐瘀,益肾健脾
- 中药: 前方减蒲公英,加夏枯草10g、海藻15g、皂角刺15g
- 用法: 2d服1剂,共7剂
四诊
- 就诊日期: 2017年7月11日
- 症状: 左侧阴囊较前明显变小,余无明显不适
- 治疗原则: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 中药: 前方减柴胡、川楝子,加三棱10g、莪术10g
- 用法: 2d服1剂,共7剂
五诊
- 就诊日期: 2017年7月18日
- 症状: 双侧阴囊较前明显减小,约4cm左右,触之柔软,纳寐可,二便调
- 治疗原则: 巩固疗效
- 中药: 前方7剂
按语
- 病因病机: 慢性附睾炎在中医学中属于“子痈”范畴,常由感受外邪,或嗜食肥甘厚味,或房事不节及外伤等原因引发。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因为湿热下注,肝经脉络阻隔,气血瘀滞于睾丸而成。
- 治疗原则: 治疗当以活血逐瘀、益肾健脾为要。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不健运,水湿内聚,下注于阴囊。
- 药物分析:
- 橘核: 入肝肾经,行气散结止痛。
- 荔枝核: 入肝经,行散滞气,善止痛。
- 败酱草: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 蒲公英: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 柴胡: 疏肝解郁。
- 川楝子: 行气止痛。
- 当归: 养血活血。
- 车前子、车前草: 利尿通淋,清利湿热。
- 皂角刺: 消毒透脓,搜风杀虫。
- 三棱: 活血,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 海藻: 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 夏枯草: 散结消肿。
- 莪术: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