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某医案
## 基本信息
- **性别**:男
- **年龄**:36岁
- **初诊日期**:1993年3月20日
## 主诉
自1985年起,因精神受刺激患神经官能症,经常失眠,思想难以集中。一度精神失常,自觉烦闷,深夜出走,反复发作,多疑,悲观,春季及受刺激后多发,发则难以自控,一般二三天可恢复正常。
## 诊断
- **西医诊断**:神经官能症
- **中医诊断**:心脾两虚,肝火上炎
## 初诊(1993年3月20日)
- **症状**:口苦,小便赤,神疲,嗜睡,易怒,舌紫红少苔,脉寸关缓滑,两尺不应。
- **方剂**:百合地黄汤合甘麦大枣汤、生脉散加味
- **药物**:
- 百合30克
- 生地30克
- 生甘草15克
- 小麦30克
- 红枣10枚
- 种洋参10克
- 麦冬15克
- 五味子10克
- 生龙牡各30克
- 菖蒲15克
- 远志15克
- 竹茹10克
- 知母15克
- 丹参30克
- 川贝母15克
- 天竺黄15克
## 二诊(1993年3月31日)
- **症状**:精神见好,不嗜睡,夜寐安,两尺脉已应指。有时脘闷不适,大便软烂色青黄,矢气多。
- **方剂**:守上方加山药、莲子、焦白术各30克,枳壳15克,陈皮15克,佛手15克
- **药物**:
- 百合30克
- 生地30克
- 生甘草15克
- 小麦30克
- 红枣10枚
- 种洋参10克
- 麦冬15克
- 五味子10克
- 生龙牡各30克
- 菖蒲15克
- 远志15克
- 竹茹10克
- 知母15克
- 丹参30克
- 川贝母15克
- 天竺黄15克
- 山药30克
- 莲子30克
- 焦白术30克
- 枳壳15克
- 陈皮15克
- 佛手15克
## 三诊(1993年4月12日)
- **症状**:脘闷解除,矢气仍多,喜喝白开水,大便成软条色黄,有时仍感烦闷,说些不应该说的话。
- **方剂**:守二诊方去知母、川贝母、天竺黄,减枳壳、陈皮各为10克,加半夏10克,云苓30克
- **药物**:
- 百合30克
- 生地30克
- 生甘草15克
- 小麦30克
- 红枣10枚
- 种洋参10克
- 麦冬15克
- 五味子10克
- 生龙牡各30克
- 菖蒲15克
- 远志15克
- 竹茹10克
- 丹参30克
- 半夏10克
- 云苓30克
## 四诊(1993年4月26日)
- **症状**:精神好,夜寐安,大便正常,舌脉平,惟无饥饿感,胃纳稍减。
- **方剂**:守三诊方加山楂、谷麦芽各30克,六曲10克
- **药物**:
- 百合30克
- 生地30克
- 生甘草15克
- 小麦30克
- 红枣10枚
- 种洋参10克
- 麦冬15克
- 五味子10克
- 生龙牡各30克
- 菖蒲15克
- 远志15克
- 竹茹10克
- 丹参30克
- 半夏10克
- 云苓30克
- 山楂30克
- 谷麦芽30克
- 六曲10克
## 五诊(1993年5月14日)
- **症状**:病情稳定好转,舌脉已平。
- **方剂**:守上方长服以巩固疗效
- **药物**:
- 百合30克
- 生地30克
- 生甘草15克
- 小麦30克
- 红枣10枚
- 种洋参10克
- 麦冬15克
- 五味子10克
- 生龙牡各30克
- 菖蒲15克
- 远志15克
- 竹茹10克
- 丹参30克
- 半夏10克
- 云苓30克
- 山楂30克
- 谷麦芽30克
- 六曲10克
## 按语
病情逐渐好转,舌脉已平,建议长期服用以巩固疗效。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