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暑病人医案

病史与初诊

1.1 病例概述

  • 发病时间:霜降前后
  • 主要症状:发烧10天,体温未降
  • 治疗经历:曾用多种抗生素未效,转为单纯中医治疗

1.2 初诊时的症状

  • 寒热交替:初起有寒热
  • 舌苔与脉象:舌苔白腻,脉象弦数,有湿热见证
  • 继发症状:继则寒战高烧汗出,形如疟状

1.3 初诊时的舌象与脉象

  • 舌象:面赤,舌苔粘腻,胸腹扪之灼手
  • 脉象:大便日行1次,粘滞不爽,澹黄而热,脉象滑数有力,苔褐根部黄腻,舌质红绛

1.4 初诊时的诊断

  • 诊断:暑湿化燥,气营两燔

1.5 初诊时的治疗

  • 方剂:玉女煎去熟地牛膝加细生地元参方加味
  • 药物:生石膏60克,知母12克,玄参12克,细生地24克,麦冬18克,澹竹叶9克,银花30克,连翘12克,黄芩12克,黄连面(冲)3克

二诊

2.1 二诊时的症状

  • 体温变化:服药2剂后,体温由39.5℃降至38℃,汗出,口苦,饮冷等症好转
  • 小便与大便:小便转清,大便通畅,精神转佳
  • 舌象与脉象变化:苔由黄褐变为薄黄,舌质由红绛变为澹红

2.2 二诊时的诊断

  • 诊断:营热转气,病有缓解之势

2.3 二诊时的治疗

  • 方剂:白虎汤加减
  • 药物:生石膏60克,知母12克,葛根12克,柴胡9克,薄荷(后下)6克,澹竹叶12克,银花30克,连翘30克

三诊

3.1 三诊时的症状

  • 体温变化:服3剂后,体温降至37℃
  • 治疗效果:又投3剂,体温为36℃,病向告愈

3.2 三诊时的诊断

  • 诊断:伏暑之邪伤及胃阴

3.3 三诊时的治疗

  • 方剂:银花15克,连翘15克,澹竹叶9克,麦冬9克,沙参9克,细生地24克,苡仁30克,山药15克,扁豆12克

四诊

4.1 四诊时的症状

  • 治疗效果:服5剂后,热未再发,纳谷大增,二便通畅,精神舒畅

4.2 诊断与治疗

  • 诊断:病已告愈

治疗方案

解锁完整医案

详细的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