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荚丸证医案

《要略》原文

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按语

  • 按射干麻黄汤证:射干麻黄汤证仅云“咳而上气”,表明在不咳时,其气未必上冲。而本证之“咳逆上气”则表现为喘息不可止。
  • 症状表现:病者必背拥叠被六七层,始能垂头稍稍得睡。倘叠被较少,则终夜呛咳,所吐之痰黄浊胶黏。
  • 个人经历:予于宣统二年,侍先妣邢太安人病亲见之。先妣平时喜进厚味,又有烟癖,厚味被火气熏灼,因变浊痰,气吸于上,大小便不通。自制皂荚丸进之。长女昭华煎枣膏汤,如法昼夜四服。以其不易下咽也,改丸如绿豆大,每服九丸。凡四服,浃晨而大小便通,可以去被安睡矣。
  • 案例总结:后一年,闻吾乡城北朱姓老妇,以此证坐一月而死,可惜也!

曹颖甫按语

  • 患者信息:有黄松涛者,住城内广福寺左近,开设玉器店,其母年七旬许,素有痰饮宿疾,数年未发,体甚健。某秋,忽咳嗽大作,浊痰稠黏,痛牵胸胁,夜不能卧,卧则咳吐,胀痛更甚,前所未见。
  • 病情发展:病发三日,延余诊,其脉弦数,气急促,大便三日未行,力惫声嘶,喘不能续,证已危险。
  • 治疗过程:余乃告其家人曰:此属痰饮重证,势将脱,君不急救,再延片刻,无能为矣。于是急取控涎丹一钱五分,以开水冲元明粉三钱吞送。不久,咳减,气急稍定。至晚,大便下,作黑色,能安眠。达旦,诸恙尽失。
  • 结论:于是始知控涎丹系十枣汤变其体制,用以备急者也。然考此病本皂荚丸证。《金匮》所谓“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是也。但此证来势暴厉,病体已不支,恐皂荚丸性缓,尚不足以济急耳。

登录查看更多医案

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