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问于予曰

客人提问

君辨痢疾脉大身热之治,既闻命也。反而言之,若下痢不止,而脉细皮寒,则如之何?

予的回答

予曰:此在《内经》五虚之属也。经曰:五实死,五虚死。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痢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其时有生者,浆粥入胃,泄利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经之明训也。

客人请求详细说明

曰:请悉言之。

予的详细说明

予曰:脉细皮寒,非下痢之脉症也。细为气衰,寒则阳微。气衰阳微,已不能变化水谷,蒸血聚液,何得复有痢症?痢而有此,非见于久痢之余,则得于大病之后,皆至虚极危,十不保一之症也。

为什么脉细皮寒是虚极危症

痢本内积有余之症,非不足之所生也。惟久痢之余,精气内夺;大病之后,脏气不守,是以脉细皮寒,犹然下痢。此时惟一补法,经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择气味具醇之品,酌轻重而并进之,痢得止,犹有转机,痢不止,补亦难为矣。

若更泥补增滞

若更泥补增滞,与一切疑实疑虚兼症,则万无一生。此间不容发之候,无俟迟回观望从容尝试者也。

客人提问

脉细皮寒,为虚已甚,尚有何实之可疑?

予的回答

予曰:不然,吾固见有疑者。向在粮艘,一少女患痢,逾半载矣,其父抱以就诊。脉细皮寒,形体羸瘦。以其目尚有神,饮食能进,治以附子理中汤,加归、芍、云苓之属。一剂痢减,再剂而饮食倍进,痢全止矣。

附舟有赵姓者,同帮之常医也

附舟有赵姓者,同帮之常医也。谓予曰:此治非愚所及,亦非愚所敢用。问其故,曰:此虽久痢,水谷错杂之中,红白始终不断,敢谓湿热已尽乎?小便甚少,浊而有滓,敢谓膀胱无火乎?口燥喉干,时时作渴,敢谓膈上不热乎?现在盛暑炎天,姜附之热,似在禁例,此尤愚所必不敢用者,君可谓有胆有识。

予的回答

予曰:人身一小天地也。盛夏之时,阳在外,阴在内,脏腑方苦无阳,姜附有何畏忌?以夏月而禁姜附,设冬月有伏温之疾,亦将置芩连不用乎?药分四时,理之大概,此不容偏执不化者也。其余诸症,亦宜分别观之。

痢红白滞下,湿热兼盛之病

夫痢红白滞下,湿热兼盛之病。当其盛也,水谷入口亦变红白;及其衰也,或为溏粪,或为糟粕。兹以久痢之故,水谷不能复变,脾胃之虚寒已极,湿热可谓无余矣,而犹不断红白者,阳陷不能复升,阴亏不能复守,脏气下熘,势成不返,大肠之垢尽,而脾脏之精华,亦被转挹旁吸而下,此所以水谷之中兼见红白,其实似痢而非痢也。

五液注下,而命随之

五液注下,而命随之,而犹以为未尽之湿热,可乎?小便滞浊而少,极似膀胱有火,而在此女则不可以火论。经之言手太阴也,气虚则溺色变。夫小便由气化以出者也,气化盛则小便长,气化衰则小便短;长则多而澄清,短则少而浑浊;少极浊极,遂令其中无物而有物,非滓而似滓。此正肺气上衰,肾气下竭,阳不能薰蒸,阴不能浸润,以致膀胱零星之津,带胞宫之浊阴以出,虚寒不固之甚者也,而犹以为火,然乎?不然乎?

燥喉干而渴,极似膈上有热

燥喉干而渴,极似膈上有热,而在此女则不得以热论。方书之言渴也,本有热盛消水,与津液不足之两途。热盛消水属实热,津液不足即虚寒。试思此女之津液,足乎?否乎?胃腑为生津之源,水谷且际能化,岂能化津以上行?大小肠为运津之主,脂垢且不能留,岂能留津以上奉?内水不足,不得不借外水以自润,而外水方人,又复由胃拄肠,汩汩而去,正如开障决堤,下流顺而上流立涸,此所以燥舌干,时时作渴也。而犹以为膈上之热,则误之甚者也。

大抵此症之虚寒

大抵此症之虚寒,不必以其兼症为断,也不必以其久痢为断,直以其脉细皮寒为断。而脉细皮寒之中,又以脉细为主断。假令其脉细而数,数且有力,虽久痢皮寒,其中定有伏热,便少、口燥等症,又当别论矣。惟其脉细而无力,是以毅然遂用姜附。滹沱芜蒌之饥寒,非邓公薪火,冯公粥饭,则汉室难言中兴矣。此至平至稳之治,酌乎症,合乎良脉,而亦不悖乎时令,岂别有神识,而浑身是胆也哉?

赵姓乃称善

赵姓乃称善。此即疑虚疑实之确症,予向日曾有是辨,君固以为疑,有何可疑乎?

客人的感慨

客乃喟然叹曰:疑也有理,而今而后,吾乃知认症之真未易也。(《孔氏医案》)

登录查看更多医案

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