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阳证验案
患者信息
- 性别:女性
- 年龄:62岁
- 初诊日期:1992年10月29日
主诉
- 间歇性发热80余天
- 咳嗽咯痰16天
- 症状加重6天
既往治疗
- 使用多种抗生素
- 使用泼尼松30mg/d
- 使用退热药后高热可暂时下降,但不久复升
- 血压下降
- 红细胞沉降率高达125mm/h
- 血红蛋白97g/L
- 白细胞14.3×10/L,中性0.90
- 血找疟原虫:阴性
- 口腔分泌物找到白假丝酵母菌
- 骨髓常规提示感染相,培养为肠球菌生长
- X线胸片提示:左下肺炎性改变
诊查情况
- 体温:凌晨2时体温达39.8℃,用退热药后上午热度渐退,但下午起高热又作
- 伴随症状:发热前寒战,背部如浇冷水,体温逐渐达39℃以上,伴全身酸痛,咽痒干咳,口渴不欲饮,口苦口酸,时有恶心,大便溏烂,日见3次
- 舌象:舌质红少津
- 脉象:脉细数
初诊方药
- 药物:柴胡、葛根、黄连、前胡、黄芩、桂枝、白芍、姜半夏、杏仁、秦艽、虎杖、野荞麦根、鲜芦根、鲜石斛、生姜、大枣
复诊情况
- 症状变化:仍有恶寒发热,但每天发作时间向后推迟2小时,伴随症状也有所减轻
- 舌脉:舌质红少津,脉细数
复诊方药
- 药物:柴胡、桂枝减量,金银花、连翘、鱼腥草
后续治疗
- 服药方法:每天煎药1剂半,分早、中、晚3次服(3剂药分2天服)
- 症状变化:寒战、背部如浇冷水之症除,热度趋降
- 后续方药:清热和胃之剂
- 疗效:发热未作,症状消失,20天后复查骨髓培养无菌生长,口腔分泌物未找到霉菌,X线胸片提示:左下肺炎吸收
按语
患者有寒热往来,口苦少阳证;全身酸痛,咽痒,背部如浇冷水,为太阳证,时有恶心,口酸,大便溏泄,为邪从热化入里阳明证,舌质红少津,脉细数热炽伤津阴虚证,故方用小柴胡和解半表半里,葛根、黄芩、黄连清里解表,虎杖、野荞麦根清热解毒化痰,鲜芦根、鲜石斛清热养阴,但服后仅获小效。复诊时寒战、背部如浇冷水之症除,热度趋降表证已解,故减柴胡、桂枝用量,又增金银花、连翘、鱼腥草等大剂量辛凉清热之品续进,并改变服药方法,药后热退症减,疾病向愈。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