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洲针药结合治血痢痛风医案

案例概述

邻鲍子年二十余,因患血痢,用涩药取效。后患痛风,叫号撼邻,予视之曰:此恶血入经络证。血受湿热,久必凝浊,所下未尽,留滞隧道,所以作痛,经久不治,遂成偏枯。遂与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牛膝、黄芩、陈皮、生甘草,煎入生姜,研潜行散,入少酒饮之,数十贴。又与刺委中出黑血,近三合而安。

注释

  1. 血痢:病名。出《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又名赤痢,指痢下挟血或下纯血者。因热毒伤血,入于大肠所致。本病可见于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细菌性痢疾等。治宜清肠解毒,用白头翁汤。下血不止者,用黄连阿胶汤酌加凉血活血药,如银花、生地、当归、地榆等。病久中气虚寒,血色灰暗,面色萎黄,脉弱者,治宜温脾摄血,用黄土汤。
  2. 涩药:指收敛止泻的药物。
  3. 痛风:痹证的一种(出《丹溪心法》)。又称白虎历节。因疼痛较剧,故有人认为即痛痹(《医学正传》)。又因疼痛走注不定,有人认为即风痹(《景岳全书》)。
  4. 偏枯:病证名。见《内经》刺节真邪等篇。又名偏风,亦称半身不遂。多由营卫俱虚,真气不能充于全身,或兼邪气侵袭,因而发病。症见一侧上下肢偏废不用,或兼疼痛,久则患侧肌肉枯瘦,神志无异常变化。
  5. 三合:容量单位。一升的十分之一为一合,三合为一升的十分之三。

评按

本案系血痢,因治疗不当(误用涩药),后来诱发痛风。证见全身剧痛,“叫号撼邻”。本病收敛、涩肠药物使用不当,使毒邪内停,湿热互结,阻于经络、隧道,古人谓“不通则痛”,故痛风由是而生。后经杨氏给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牛膝、黄芩、陈皮、甘草等,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通络,并配合点刺委中放血,出血三合而病愈。方中委中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为合穴。点刺放血有清热、活血、疏通经脉的作用。

登录查看更多医案

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