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快—慢综合征医案
患者信息
- 姓名:张某
- 性别:男
- 年龄:49岁
- 初诊日期:1987年9月10日
主诉
患者自1987年6月3日起,心率呈发作性快—慢变化。发作时心率先减慢至5542次/分,再徐徐上升至92112次/分,随后又渐渐下降至60次/分左右,进入间歇期。间歇期长短无规律,少则几分钟,多则数小时,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不定,少则几秒,多则几分。
既往治疗
- 1987年7月2日:经某县医院检查,未能确诊,疑为心脏神经官能症,服谷维素、维生素B等10余天罔效。
- 1987年7月22日:转山东省立某院住院观察,经心脏及有关各项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诊为原因不明的心率快—慢综合征。给服调节植物神经的药物(具体药名不详)数日,不见好转,出院后转用中药治疗。
- 1987年7月22日:先后就医于三位中医师,服过生脉散、复脉汤、血府逐瘀汤等,历时两个多月,虽时有减轻,但发作未能制止,间歇期的心率只能保持在60次/分左右,低于病前基础心率10次/分之多,常觉心悸不宁,倦怠乏力。
初诊情况
- 初诊日期:1987年9月10日
- 主诉:心脏如悬,悸动不稳,且头胀,胸闷,胃满,舌胖、苔微黄稍腻,脉细涩无力,迟数不匀,测血压96/68mmHg, 体温37℃,脉搏50次/分。
- 分析:患者身材魁伟,药量不足,加量给服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10余剂,病情仍然如故。
二诊情况
- 日期:1987年9月22日
- 主诉:患者无意中流露出“口甜”的感觉。
- 分析:口甜乃脾浊上犯所致,脾浊上犯乃中焦湿热内蕴,又细问发作时多伴轻度腹泻,再联系舌象及胃满的情况,故认为湿热蕴脾无疑。脾乃脏腑气机升降枢纽,又与心为“母子关系”,今脉率不均,恐心血失盈为标,中焦湿热、脾运障碍为本。以往用药,皆从心论治,未动其本,故只能服效于一时。只有祛除病根,才能彻底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