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出血案
1. 病历摘要
1.1 病历信息
- 患者姓名:程某
- 性别:女
- 年龄:29岁
- 初诊日期:2006年9月19日
1.2 病史
患者月经周期紊乱2年余,表现为月经量多、有血块,经期延长,1~2周不干净。2005年10月产后出血加重,淋漓不断,甚至屡月不止,时有血块排出。曾经多次到西医院诊治,妇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B超探查子宫内膜增厚,子宫附件等未见器质性疾病。经刮宫治疗,首次效果较好。2006年3月再次出血不止,经刮宫及口服止血药治疗,但效果不明显。
1.3 初诊症状
- 面色萎白
- 精神不振
- 头晕时作
- 口干多饮,饮凉水为舒
- 腰酸腿软
- 双腿无力
- 手心灼热
- 烦热急躁
- 睡眠欠佳
- 小便黄
- 大便干结,3~4天一行
- 本次自6月开始出血,淋漓不断至今
- 经血色偏红而质稍稠,有血块及膜状物排出
- 无明显腹痛
- 舌苔黄厚腻、质红
- 脉细数
1.4 初诊诊断
证属阴虚血热出血,先予以清热泻火,健脾化瘀止血。
1.5 初诊处方
- 药物:炒苍术、白术各10g, 炒丹参、党参各10g, 法半夏10g, 全瓜蒌15g, 炒蒲黄15g, 炒黄芩10g, 茜草炭15g, 马鞭草10g, 益母草15g, 仙鹤草30g, 大蓟、小蓟各10g, 马齿苋15g, 生地黄10g, 牡丹皮10g
- 剂量:7剂,每日1剂
1.6 二诊
- 日期:2006年9月26日
- 症状改善:药后第三天出血停止,上述症状有明显改善,口干、手心灼热减轻,睡眠好转,小便仍偏黄,大便2~3天一行,质转软
- 处方调整:效不更方,继守原法,加予健脾补肾治疗
- 药物:上方加栀子6g, 地骨皮9g, 炒川续断10g, 油当归10g, 白芍10g, 茯苓10g
- 剂量:14剂,每日1剂
1.7 三诊
- 日期:2006年10月10日
- 患者情况: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不适,手心灼热完全消失,但小便仍稍黄
- 月经情况:10月1日月经来潮,经血色量均正常,无明显血块,无腹痛,8天干净
- 处方调整:予健脾补肾巩固治疗
- 药物:2006年9月19日方去马鞭草、马齿苋、大蓟、小蓟、茜草炭,加栀子6g, 地骨皮9g, 炒川续断10g, 油当归10g, 白术、白芍各10g, 茯苓10g, 菟丝子10g, 女贞子10g
- 剂量:14剂,每日1剂
- 2006年10月26日复诊:患者无任何不适,面色精神转佳,2006年10月10日原方再进14剂,以巩固疗效
2. 辨析
2.1 崩漏概述
- 病因:血热型、气虚型、血瘀型
- 治疗原则: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为主,结合补肾、健脾、化瘀、解郁等法
2.2 治疗原则
-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 塞流:止血,暴崩宜温宜涩,久漏宜清宜通
- 澄源: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 复旧:调理月经周期,重视肾,兼顾心、肝、脾、胃
2.3 治疗要点
- 治血:出血量多者,用收涩止血法;血热妄行者,当予凉血止血法;离经之血瘀滞体内者,宜祛瘀止血法;血虚络空,血不能藏者,需用养血止血法
- 治火:实火当用清热泻火法;虚火予滋阴降火法
- 治气:气实者当用清气法、降气法;气虚者需用补气法、温气法
2.4 注意事项
- 肾阴虚:崩漏病情发展过程中需注意心、肝、脾、胃的变化
- 心理因素:青春期和围绝经期妇女,心理紧张、心情烦躁、睡眠不佳者,其发生崩漏的比例高且严重
- 脾胃功能: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崩漏必耗气血,影响脾胃,需调理脾胃与心肝
(周红光)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