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阴降逆汤医案

药物组成

  • 生地黄:15g
  • 杭白芍:10g
  • 墨旱莲:15g
  • 鲜荷叶:15g
  • 泽泻:10g
  • 牡丹皮:10g
  • 茯苓:10g
  • 牛膝:6g
  • 甘草:5g

性质功效

  • 类型:理血类方剂
  • 功效:滋阴清热降逆,凉血止血

主治病证

  • 妇女经行吐衄
  • 阴虚血热所致的吐血、衄血

服用方法

  • 水煎内服
  • 每日1剂
  • 每剂分2~3次服
  • 小儿用量酌减

加减运用

  • 月经量少:加益母草10g, 香附6g
  • 兼潮热:加地骨皮9g, 白薇6g
  • 经前乳房胀痛:加夏枯草12g, 瓜蒌壳9g
  • 平素带下赤白:加赤芍、凌霄花各6g

方义分析

  • 经行吐血,又称“倒经”。多为肝肾阴虚,血热上逆,迫血妄行所致。
  • 治宜滋水降火,引血下行。
  • 方中生地黄甘寒,滋阴凉血;白芍酸寒,养血敛阴,柔肝平肝。
  • 泽泻甘寒淡渗以泄肾中邪火;牡丹皮苦寒清冲任伏火,凉血而无留瘀之弊。
  • 茯苓甘淡,健脾渗湿而通肾交心;鲜荷叶芳香轻清,清热凉血而善行上焦气分。
  • 墨旱莲质润汁黑,养阴益肾,凉血止血而偏于下焦血分,与牡丹皮合用共奏滋阴清热,凉血止血之功。
  • 牛膝补肝肾而引血热下行;甘草解毒泻火调和诸药。
  • 全方以甘寒为主,养阴清热,苦降下行,滋而不腻,泄不伤阴,止中有化,实为治疗肝肾阴虚,血热上逆而致吐血衄血之良方。

典型病案

病例信息

  • 患者:马某,女,20岁
  • 诊期:1983年9月22日

病史

  • 13岁月经初潮即经行错后,常36月一行,但每月均有周期性鼻衄,量少色红,持续36天自止。
  • 经鼻衄第3天,每天出血34次,每次12滴,色鲜红。
  • 伴头晕腰酸,夜难入寐,形体瘦弱,舌尖红,苔薄白,脉弦细数。

诊断

  • 证属阴血不足,虚火上炎

治疗方案

解锁完整医案

详细的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