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高血压病案

1. 病历摘要

1.1 患者信息

  • 姓名:沈某
  • 性别:女
  • 年龄:53岁
  • 初诊日期:2005年9月12日

1.2 病史

  • 病程:患高血压病2年余,检查属原发性。
  • 症状:每逢冬季加重,近半年来舒张压常在100mmHg左右,常服西药治疗,但效果不明显。
  • 初诊症状
    • 头昏胀痛
    • 双手足清冷不温,冬季明显
    • 双腿足酸软,足底酸痛
    • 腰膝酸软
    • 左侧肢体麻木、疼痛
    • 月经周期紊乱,起初4050天一次,而后23月来潮一次,月经量少色暗
    • 面部烘热潮红,汗出心慌
    • 性情急躁
    • 睡眠欠佳

1.3 辅助检查

  • 血压:170/100mmHg
  • 心电图:正常

1.4 诊断

  • 证属:肝肾不足,阴虚及阳,气血失调

1.5 初诊处方

  • 药物
    • 淫羊藿 10g
    • 仙茅 10g
    • 巴戟天 10g
    • 当归 10g
    • 黄柏 10g
    • 知母 10g
    • 生地黄 10g
    • 桑寄生 15g
    • 川芎 10g
    • 葛根 10g
    • 天麻 10g
    • 蒺藜 10g
    • 怀牛膝 10g
    • 珍珠母 30g
  • 剂量:7剂,每日1剂

1.6 二诊

  • 日期:2005年9月19日
  • 症状改善:患者症状有明显好转,测血压140/95mmHg
  • 处方调整
    • 加入炒杜仲 15g
    • 加入枸杞子 10g
    • 加入鸡血藤 12g

1.7 三诊

  • 日期:2005年10月12日
  • 症状改善:测血压120/85mmHg,两足怕冷减轻,月经周期较前规律,40天左右一潮,经色转红,量较前增多
  • 处方调整
    • 去除生地黄
    • 加入炒杜仲 15g
    • 加入枸杞子 10g
    • 加入鸡血藤 12g
    • 加入天仙藤 12g
    • 加入路路通 10g
  • 剂量:药服14剂,血压稳定

2. 辨析

2.1 中医辨证

  • 病名:高血压病
  • 中医范畴:眩晕、头痛
  • 证型:阴虚阳亢、痰火内盛
  • 周仲瑛教授观点
    • 部分患者病至后期,肝肾阴虚进一步发展,可阴伤及阳,表现为阳虚的变证。
    • 更年期妇女因肝肾不足而冲任失调、月经失常,此时血压虽高,但全身症状却是一派阳虚的征象。
    • 治疗若仍拘泥于苦寒清火或滋阴潜阳之法,则易抑遏或伤害阳气,反使病情加重,当以温养肝肾为治疗大法。

2.2 方药分析

  • 方剂:二仙汤加减
  • 药物组成
    • 仙茅、淫羊藿(仙灵脾)、巴戟天:滋养肝肾二经,温阳祛寒,扶正培本
    • 当归:养血和血,温通经脉
    • 知母、黄柏:苦泄之品以泻相火,并防温药过于辛燥助阳伤阴之弊
  • 加减
    • 头昏胀痛明显加川芎
    • 肢体麻木、疼痛加鸡血藤、路路通
    • 双腿酸软,足底酸痛,腰膝酸软加炒杜仲、桑寄生等

2.3 病理机制

  • 素体或年高阳虚,肝肾不足
  • 过用寒凉,阴寒内生
  • 久病及肾,元阳受戕
  • 阳虚则阴盛:阳气匮乏,阴寒内生,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血管呈现高收缩状态

2.4 治疗效果

  • 典型个案:通过温养肝肾法,使血压获得长期稳定正常
  • 特殊机制:阳虚高血压有其特殊的发病机制,与阴虚及阳似同而实异
  • 治疗目的:温养肾气,潜纳虚阳,导火归宅,养肝息风、温通气血
  • 气血失调:患者属虚证,温运气血,使气血冲和,阴阳自平

3. 按语

  • 周红光:本案体现了周仲瑛教授治疗妇女更年期高血压病属于肾阳虚型以温养肝肾为主,参以温运气血,滋阴济阳,化痰祛瘀的学术思想。通过温养肝肾法,使血压获得长期稳定正常,提示阳虚高血压有其特殊的发病机制,与阴虚及阳似同而实异。

登录查看更多医案

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