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两竭医案

一诊

  • 症状:遗尿,目瞑口开,面亮汗油,阳飞欲脱。
  • 方剂:参附汤法,加入童便。
  • 按语:正不相续,后现脱象,进两摄阴阳方。参附汤加五味子。

二诊

  • 症状:阳回,汗止神苏,心热渴饮。
  • 方剂:人参麦冬五味(原批:袭生脉散之说而不知其理故耳),茯神远志。

三诊

  • 症状:肾真未全收纳,便溺自遗,咽燥喉痛。
  • 方剂:人参麦冬五味熟地炭茯神远志炭菖蒲根。

四诊

  • 症状:咽中微痛,阳虽初回,阴气欲尽。
  • 方剂:人参麦冬五味熟地炭茯神远志炭菖蒲根。

五诊

  • 症状:胃虚,客气上逆为呃噫,痰带血腥。
  • 方剂:人参熟地北味茯神青铅。

按语

  • 总结:一诊参附回阳,二诊加五味两摄阴阳,三四诊阳回转而摄阴,五诊摄阴佐镇摄法。由温阳转而摄阴,乃初诊即为阴阳两竭,未能阴阳两补,致阳回阴竭反着,不得不转而益阴,若初起即两相兼顾,或不致费此周折。
  • 徐氏眉批
    • 阳脱者非无阳也,乃阳气上越而不肯附于阴也。故欲止其汗,必用阴药以维系之。
    • 阳脱者,虽非阳气已绝,然阳已大虚至极,阴盛格阳于外而为阳脱。治当急回其阳,何得非用阴药反助其阴?
    • 阴盛格阳与阴竭阳越,虽皆有阳越之征,但其本迥异,何得相溷。
    • 回阳必兼以和阴,当视症情而论,观仲景治格阳戴阳诸方,无论通脉四逆或白通汤,纯为阳刚之品,并未佐和阴之药,乃千古不易之方,至今仍广为应用,效果确切。此乃阳虚至极,阴盛格阳,并无明显阴虚之象,故纯用阳刚,扶阳以和阴。
    • 真武汤为亡阳之祖方,方中何以加酸寒之芍药?真武汤证乃阳虚水泛,阳虚不能化津,津液蓄而为水。邪水盛一分,则真水亏一分,故佐芍药,一者和营敛阴;一者制附子之刚。
    • 通脉四逆与真武汤,皆有阳虚之征,以有水无水乃相异,故有加芍与不加芍之殊。非亡阳者必加阴药。若阴竭阳越者,则必以益阴为务,不当更加桂附以助阳,试观加减复脉诸方,皆治亡阴之方,而未加阳刚之品。
    • 所以亡阳与亡阴当予区分,不可一概而论,皆施以阴阳互补。诚然,阴阳两虚者较多,尤以久病之后,阴亡未有阳不虚者,阳亡未有阴不耗者,果有阴阳两虚者,方得阴阳互补,使阴阳相生,临证当予审别。

登录查看更多医案

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