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俞痈医案
史松江医案
1. 病情描述
肾俞痈,灸后肿消痛减,大有消意。此当坎位,地冷多寒,自宜温补。
2. 方药
肉桂,延胡,茯苓,青盐,熟地,枸杞,杜仲。
3. 备注
尤宜兴,肾俞痈延久不愈,恐成疮怯。
尤宜兴医案
1. 病情描述
肾俞痈延久不愈,恐成疮怯。
2. 方药
西洋参,川石斛,车前,茯苓,鳖甲,北沙参,大豆卷,白芍。
3. 备注
苏青浦,背嵴先曲,次发肾俞。其势必溃,真阳虚损之极,加以脉数胃困,最难治疗。
李南汇医案
1. 病情描述
肾俞色白漫肿,防其成痈。此空隙之穴,非比他处。能令消散为首务,先理寒热,后商外疡。
2. 方药
葛根,藿梗,蔻壳,苏梗,木香,青蒿,陈皮,厚朴,丹参,扁豆。
3. 备注
查青浦,肾俞发,肿收肿化,可卜向安,另有变迁,未敢预决。
马乍浦医案
1. 病情描述
肾俞内发,由真元亏损而成,勿泛视之。
2. 方药
北沙参,人参,茯苓,神曲,黄芪,女贞子,甘草,淮麦,料豆。
3. 备注
复方:进补托之剂,平塌依然,神思昏颓,胃气困惫,甚非佳兆。再拟补托,以决成败。
程淮安医案
1. 病情描述
肾俞坚硬如石,形如大桃,绵延半载,皮色泛红,已有穿象。流脓为吉,出血为凶。此血瘿之流亚也。
2. 方药
人参,白芍,女贞子,黄芪,甘草,冬术,杜仲,大生地,茯苓。
3. 备注
川贝母,牡蛎,紫菜,远志,连翘,苏子,广皮,夏枯草。
附论
1. 俞募穴论
俞为阳之穴,募为阴之会。诸经之俞在背,诸经之募在腹。藏府不和,病发于外,发于阳者在俞,发于阴者在募。发于本藏府者在内,发于府者属阳,治之稍易,发于藏者属阴,治之极难。
2. 肾俞痈论
《内经》云: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又云:六府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也。六府之气本通,虽壅阻易于通达。五藏生痈,肺本中空,主气之呼吸出入,较他藏治之较易。其余脾肝肾三藏之痈,生于本藏,腹内者针不可至,药不可及,手不可近。内科不识其症,外科不得其法,妄治而误者,比比然也。
3. 肾俞痈治法
夫肾俞痈者,名曰连肾发,此肾经之外痈也。生于命门穴,嵴之十四椎,自下至上第七椎,即七节之傍中有小心处是也。此处其方在北,其卦在坎,本为寒水之地。内藏相火,如水底暗蛰龙雷,阴阳相抱,为先天之本,性命之根,精气神聚藏之所,生生化育,寿夭荣枯,皆在于斯。又在骨多肉陷空隙之处,靠里膜最近,与肾为比邻,此处生痈,故一经溃后,先自彷徨矣。
4. 治疗方法
先哲皆云,房劳过度,致伤肾水。鄙思耄耋襁褓,高僧节妇,皆有生此痈者,岂皆房劳乎?其中各有其因,寒郁则化火,阴虚则火生;或者操劳思虑,有动乎中,必摇其精或小儿先天不足,或房后肾经受寒,寒郁化火,或强制亢阳,阳精内消,或春方丹石,忍精入房,欲火内燔;或房劳不节,淋浊不休,梦遗滑泄,妇人淋带过度,脂液内竭;或膏粱厚味溥炙,热郁于中;或跌挫停瘀肾膜;或妇人漏经血崩,产后亡血过多,阴津内涸;或肝阳独旺,内烁肾阴,种种皆可肾俞生痈。然此症治法最难,天地水向东流,肾本难实。未溃之时,难起难发。已溃之后,疮怯易成,元气易败。
5. 方药
- 肾俞痈灸后肿消,温补之中,夹熟地之填阴,青盐之引药入肾,参延胡消其已阻之瘀,此阴阳并补兼消之法也。
- 虚损疮怯之渐,温补养阴之中,参以茯苓、车前、神曲、豆卷暗泄肾邪,去脾胃之温,防其胃困,亦一法也。
- 如夹外邪,先理寒热,后商外疡,亦一法也。
- 溃疡平塌,神识昏颓,胃气困惫,专于补托,毫不夹消导渗泄之品,亦一法也。
- 坚硬如石,皮色泛红,化痰软坚凉血,亦一法也。
附治验
1. 治疗经验
肾俞痈,皆属虚症。实症百中则有三四,或其人正气本实,或膏粱煎煿辛辣,饮食不节,瘀血积于肾经膜外,或有之,然余未见也。
2. 案例
忆昔年在梁溪,遇王君者香,邀余诊视,脉来虚数,咳呛多痰,肾俞痈平塌,已溃两孔,脓稀粘腻,滋水淋漓。问其年将二十,又无昆仲,尚未得子。他医专以甘凉治肺止咳。余曰:水亏木旺,木扣金鸣,肾虚则水泛为痰,当先治肾。寒凉温补宜并用,一清相火,一通肾阳,坎离既济,阳随阴长,阴随阳生。以肾气丸加知、柏,猪嵴髓为丸,每日三服,每服二三钱。另服甘温补剂。戒以屏劳绝欲,戒酒辛炙。后至百日后,此痈肌肉已平,疮口亦合,胃气甚旺。后竟宴客纵欲豪饮,旧疮复发,红肿,疮口溃裂。经疡科服牛蒡、银花寒凉之品,疮色更红,高突,以致胃惫面红汗出,痢下腹痛而殁。肾俞发将及一年,服滋补而瘥;因其纵欲阴伤,龙雷外越。余未见龙雷之火,暴雨而能制之;服寒凉,虚阳更燔,戕其脾胃生生之气,岂有不死者乎。
3. 备注
余听鸿志(余景和《外科医案汇编》)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