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痉挛医案

患者信息

  • 姓名:石某
  • 性别:女
  • 年龄:40岁
  • 初诊日期:2012年9月8日

主诉

右面颧部、口角及颊部阵发性痉挛病1年半。

症候

  • 初发时右眼外角动,继则累及颧、口角、颊部。
  • 颈椎病(有外伤史),颈3、4、5椎体排列有改变。
  • 头不能仰可俯、颈部僵硬,伴右手指麻木。
  • 苔薄少津(不渴)。
  • 脉滑,右脉兼弦。
  • 经络诊察:阳明经(右上廉、上下巨虚、头维)、手少阴经(右阴郄)、手太阳经异常。
  • 辨经:病在阳明经、少阳经。
  • 选经:右阳明经筋、右少阳经筋。
  • 选穴:右侧头维、颔厌、四白、巨髎、曲池、合谷、条口。

二诊

  • 病在阳明经、太阳经。
  • 点天鼎(右),针承浆及右侧下关、天柱、合谷、足三里。

三诊

  • 痉挛已少。
  • 面部肌肉(表情肌)仍不自然。后头疼,头项偶疼。
  • 点天鼎、扶突,针右侧天柱、络却、四白、听会、合谷、解溪。

四诊

  • 右眼睑僵紧,右颊拘急。
  • 点天鼎、颔厌,针右侧天柱、络却、四白、听会、上廉。

中药处方

  • 黄芪20g
  • 当归10g
  • 赤芍10g
  • 川芎6g
  • 僵蚕6g
  • 地龙6g
  • 全虫2g
  • 桃仁10g
  • 白芷6g
  • 红花6g
  • 防风6g
  • 荆芥6g
  • (7剂)

五诊至八诊

  • 症状平稳。
  • 中药和穴组基本相同。

疗效

  • 治疗4次痉挛减轻,再治疗患侧面部僵紧。
  • 一共治疗8次,明显好转,属显效。

医案解读

  • 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目外侧跳动,逐渐累及目下、颧骨、下颌等处。
  • 曾在当地医院做过半年针灸治疗,断断续续2个疗程,但无明显效果。
  • 右侧面部发现有口僻歪斜的表现,鼻唇沟的皱纹变浅,有肌肉萎缩,因此不能做自然表情。
  • 经络诊察发现以右阳明经异常为主,具体在头维、巨醪、上廉(结节)、上下巨虚(结块)等处。颔厌也有异常,该穴虽然是足少阳经的腧穴,但也是与阳明经的交会穴。
  • 面部痉挛属经筋病,由于血虚,经筋失养,血虚生风,故有面部痉挛。手足阳明经筋循行于面部,正好在患者的病变部位。
  • 二诊之后痉挛减少说明取阳明经、太阳经思路正确,治疗取效。
  • 四诊和五诊时面部痉挛已减轻,主症改为右面部和眼睑部拘紧。治疗穴位基本相同,中药用补阳还五汤加僵蚕、全虫、白芷、防风、荆芥,为补气活血、通络、息风、散风。
  • 最后几次的治疗思路和取穴基本相同。局部穴位以经络、腧穴切按为根据,随症循摸病变局部的异常反应,如涩、僵硬的感觉,或以审视某部的皱纹变浅,如鼻唇沟、口角皱纹、目外皱纹等。
  • 治疗4次以后面部痉挛明显缓解,再治疗4次以改善面部僵硬。一共治疗8次,症状基本消失。

登录查看更多医案

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