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肌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概述

皮肌炎是一种侵犯皮肤、肌肉、小血管的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皮肤发生红斑水肿,肌肉的炎症病变可引起肌肉疼痛、无力、肿胀等。中医古籍所记载之“皮痹”与此病相似,如《黄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篇中所述,“病在肌肤,肌肤疼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

现代医学观点

  • 皮肌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 皮肌炎可发于任何年龄,以40~60岁者多见,女性多于男性,约为2:1。
  • 部分病人常合并恶性肿癌,发生率报道不一,约在9%~50%之间。

中医观点

  • 中医认为皮肌炎属风寒湿三气杂至,侵于皮肤肌肉,气血凝滞,血脉不通所致。

临床表现

1. 全身症状

  • 发病前有轻重不等的症状,如乏力、无规律发热、关节痛等。

2. 皮肤损害

  • 多数在于面部,眼眶周围,呈紫红色实质性水肿性红斑,常伴有毛细血管扩张。
  • 皮损多发于肩背、前胸V形三角区、四肢伸侧及头皮。
  • 有时红斑融合成大片,关节伸侧可有对称性红斑。
  • 指关节伸侧可见紫红色斑或扁平隆起丘疹,四周皱襞可见弥漫发红,毛细血管扩张。
  • 部分病人可出现雷诺征等。

3. 肌肉症状

  • 肌肉炎性改变造成肌无力、肌肿胀、自发性肌痛。
  • 多对称发生,四肢近端肌群先受累,再累及其他肌肉。
  • 最常见的是上肢三角肌及下肢股四头肌。
  • 严重者全部横纹肌群均受累,亦可累及膈肌、心肌等平滑肌。

4. 实验室检查

  • 常有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循环免疫复合物增高、血清酶谱增高。
  • 最常见的是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醛缩酶(ALD)这些指标可反映疾病的活动性。
  • 尿肌酸排泄增多。
  • 肌电图常表现肌源性改变。

辨证论治

(一) 毒邪化热

  • 主症:面部或四肢出现水肿性紫红色红斑,以眼眶周围明显,四肢肌肉疼痛、无力,上肢高举困难,下肢抬腿无力,蹲下往往不扶物不能起立,常伴有高热或不规则低热,倦息无力,舌质红绛或紫暗,舌苔黄或腻,脉弦滑或数。
  •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肌酶谱升高。
  • 辨证:毒邪化热,气血瘀滞。
  •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活血通络止痛。
  • 方药:生玳瑁面3克(或用羚羊角粉0.6克)(分冲),双花藤15克,鸡血藤30克,丹皮15克,赤芍10克,生地15克,茅根30克,板蓝根30克,败酱草15克,元胡10克,川楝子10克,丹参15克等。
  • 急性发作时,单纯中药对重症患者很难控制病情发展,配合西药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疗效较为理想。

(二) 寒湿凝滞

  • 主症:病程迁延,皮损呈紫红或暗红,轻度水肿,肌肉酸痛无力,四肢沉重,舌质暗澹或有齿痕,脉沉缓或沉迟,常见四肢不温,末梢青紫。
  • 辨证:寒湿阻络,气隔血聚。
  • 治法:温化寒湿,理气活血通络止痛。
  • 方药:黄芪15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桂枝10克,白芥子10克,元胡10克,鸡血藤30克,丹参15克,首乌藤30克,秦艽15克,乌梢蛇10克,仙灵脾10克,菟丝子15克等。

(三) 阴阳失调气血两虚

  • 主症:病程迁延日久患者消瘦,倦息无力,肌肉萎缩酸痛,头昏,睡眠差,腹痛,腹胀,便溏,脉沉细,舌干红少苔或舌质澹。
  • 辨证:气阴两伤,阴阳失调,气血两虚。
  • 治法:益气养阴,调和阴阳,活血通络。
  • 方药:黄芪15克,太子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首乌藤30克,鸡血藤30克,天仙藤15克,钩藤10克,丹参15克,赤白芍各10克,当归10克,沙参15克。

其他疗法

1. 按摩疗法

  • 病程日久,肌肉萎缩,甚至僵硬,配合肌肉按摩,大有益处。
  • 按摩同时还可以外用红花油或红花酒等活血通络的药物,更可提高疗效。

2. 针灸疗法

  • 对于晚期恢复期患者肌肉萎缩,可配合针灸治疗,取穴三阴交、足三里、血海、曲池等穴位。
  • 有时灸法更为有效。

3. 饮食疗法

  • 可食用高蛋白、低糖食物,以及采用健脾益胃的食疗,如莲子肉、花生、桂圆肉等。

体会

  • 皮肌炎是一种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急性暴发型,应首选皮质类固醇激素,效果明显,其次为其他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环磷酰胺、氨甲蝶呤等。
  • 急性症状控制后应逐渐减少激素用量,继之以加强中药的应用。
  • 中药在治疗皮肌炎的过程中应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辨证分型必须根据病人的临床主症而定。
  • 所分3种证型,可以在整个病程中出现,有的是循序出现,亦有的只表现一种证型,但一般规律是急性发作时多以毒邪化热为主,继而出现后两种证型,但亦有就诊时即出现后两种者,临床不可生搬硬套,必须仔细审证用药。
  • 治疗上,应标本兼顾,健脾益肾固其本,解毒活血通络治其标。
  • 本病的本是肺脾肾不足,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肾为先天之本,治疗此病时在祛邪的同时首先应不忘扶正,扶正则应以肺、脾、肾为主,不外乎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芍药、地黄、川芎等药,重用参、芪、白术以培土生金;重用当归、白芍、熟地以养血益肾,使肺、脾、肾三脏得以维护,以达扶正祛邪之功。
  • 近代医学研究,以上诸药有改善下丘脑—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调节免疫功能,改善微血管功能等作用。
  • 本病之标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入侵,致使气血瘀滞,经络阻隔,气隔血聚,不通则痛,表现为皮肤红斑水肿,肌肉疼痛无力,故急性期应以白花蛇舌草、鱼腥草、蚤休、板蓝根清热解毒;丹参、鸡血藤、天仙藤、元胡、鬼箭羽等药活血化瘀,天仙藤、秦艽、乌梢蛇等药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再用桂枝调和营卫止痛。近代医学研究这些药物能增加心、肺、肝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降低血粘度,并有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血循环及血管通透性的作用。
  • 本病在治疗过程中,应随证加减。皮肌炎高热不退时可加用羚羊角粉及生玳瑁冲服;毒热重可加人工牛黄;气虚明显可加西洋参、重用黄芪;水肿明显可加冬瓜皮、桑白皮、车前子;关节痛重可加秦艽、鸡血藤、白花蛇;红斑不退可加凌霄花、鸡冠花、玫瑰花、藏红花(另煎兑);低热缠绵可加青蒿、地骨皮;四肢不温可加用桂枝、片姜黄。

治疗方案

解锁完整医案

详细的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