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散剂型推广的重要性

煮散剂型的历史沿革

东汉名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有七个方剂隶属“煮散”性质,如治疗瘀血症的“抵当汤”(水蛭、虻虫、大黄、桃仁),即系将方中四味药“锉如麻豆,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唐代始把锉为粗末形式的汤药剂型正式命名为“煮散”。宋代,煮散剂型得以大量推广应用。金元时期,名医刘河间、李东垣、张子和及朱丹溪治疗疾病,多投以“煮散”剂,挽救了很多危重疑难病症。

煮散剂型的优越性

1. 简便廉验

国内外中药材的供应频频告急,汤剂煎煮后所废弃残渣中,如茯苓、薏苡仁、葛根等饮片中心部分还是干的,党参、大枣等还有甜味,深感浪费较大。相关医疗科研单位对中药剂型改革加以探索和研究,“煮散”剂型的研究被提到日程上来。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对6个常用方剂的煮散主要成分的煎出量测定初步结果,大致为1/3~1/2量的粗末同全量饮片的煎出物相当,还发现有的主要成分煎出量还较之普通煎剂显着提高。

2. 案例分析

蒲辅周先生曾以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粗末9~15g/日,煮散预防感冒和治疗老人或表虚感冒,收效颇佳。蒲老尝以五积散加味治疗输尿管结石68例,排石率63.3%,有效率79.4%。蒲老还治疗了一位久治乏效的胃阳虚(胃肠功能低下)的低烧女患者,症见乏力嗜睡,身重,关节疼痛,口苦纳差,大便不调,月经期,用升阳益胃汤3料,煮散服用,3个月即痊愈,仅花去2元钱。

药材加工与煎服方法

1. 颗粒大小

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规范而灵活地进行。

  • 质地致密、坚硬的根和根茎类药材,如大黄、柴胡等,粉碎为颗粒状,其大小为1~4mm。
  • 花粉、山药、茯苓等富含淀粉的药材,则不宜太细。
  • 植物全草、花、叶和质地疏松的根茎药材,粉碎为3~5mm。

2. 煎服方法

  • 煎煮器皿:尽量不用金属器皿煎煮。
  • 药物包煎:煮散颗粒细小,直接煎煮,有者沉淀锅底,则易于煳化、焦化,采用纱布包煎。
  • 温水浸泡:质地坚硬者,事先温水浸泡30~60分钟。
  • 煎煮次数:两次煎液,混匀分温热服。
  • 煎煮时间:开始煎煮,用武火,待沸腾3~5分钟后,改文火维持,15分钟后即可过滤取液。

煮散剂型的推广建议

为减缓中药的严重紧缺势头,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防治疾病时,希望提供简便、经济、高效和安全的中药的强烈要求,李老热忱地建议尽速推广一种雷同于汤剂,而又不尽相同,且更富于应用价值的古老而新兴的“煮散”剂型。

结语

广大农村和基层单位的患者,千呼万唤着“煮散”制剂的推广。将这一极具战略意义的举措,尽快加以实施,无疑对于方便患者,节省药源,减缓中药材紧缺势头,大幅度减少国家和人民的沉重经济负担,建立和巩固农村合作医疗,发展和巩固医疗保险事业,促进社会安定团结,以及让中医药更好地进一步走向世界,都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按语: 为减缓中药的严重紧缺势头,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防治疾病时,希望提供简便、经济、高效和安全的中药的强烈要求,李老热忱地建议尽速推广一种雷同于汤剂,而又不尽相同,且更富于应用价值的古老而新兴的“煮散”剂型。

登录查看更多医案

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