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皮肤病辨证论治

四诊

(一) 问诊

问诊包括一般询问如年龄、籍贯、婚姻状况、职业、家族史、既往病史、生活及工作环境,以及主要询问发病经过、病史、主要症状及治疗经过、用药情况及效果等。中医有十问歌诀,后人又增加几句,强调了问诊的重要性。皮肤病患者应询问皮疹的发生情况,如急性一次性发疹、持续不退、剧烈瘙痒、大便情况、月经情况等,这些对诊断都有意义。

(二) 望诊

望诊是对人体各有关部位及分泌物、排泄物的观察。对皮肤病来说,更重要的是望皮损。如皮疹的部位、形态、大小、颜色、排列、境界等对诊断都有意义。舌诊对中医辨证也很重要,分为舌质和舌苔两部分。

1. 舌质

观察舌质包括舌色和舌体。正常人的舌质一般是略红而润,不胖不瘦,活动自如。

  • 红色:舌澹红色表示心脾素虚;红色表示热证、实证;舌鲜红是急性热证的表现;鲜红无苔是阴虚火旺的表现;舌鲜红而起芒刺是营分热盛的表现。
  • 绛色:色深红便是绛。热病传入营血则舌为绛色;舌尖独绛表示心火盛;绛而光亮表示胃阴已绝;绛而舌表面似干而觉有津液的,表示津亏而湿热上蒸或有痰浊;绛舌上有粘腻苔,是中焦挟有秽浊的征象。
  • 紫色:舌质紫有寒热之分,色深干枯属热;色浅湿润属寒;舌色紫暗而湿润是有瘀血。
  • 青色:舌青色多见于气血两亏的重证。

2. 舌体

舌体可分为肥大、胖嫩、瘦瘪。肥大而肿胀者,病多属血分或为痰饮或湿热内蕴;舌体胖嫩,浮肿娇嫩,舌边有齿痕,不论何种苔色,其病都属虚;瘦瘪舌是指舌薄而瘦者,此多属虚证。

3. 舌苔

舌苔在中医辨证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分为白苔、黄苔、灰苔、黑苔等。

  • 白苔:多主风寒湿邪,主表证;苔薄白而滑是外感风寒;苔白而腻是脾湿不运;苔白而厚是浊气上泛。
  • 黄苔:主里证,是阳明热盛,热在中焦气分;薄黄苔是风邪化热尚未伤津;黄厚苔是胃有湿热;黄腻苔是湿邪结于气分,湿热结于中焦。
  • 灰苔:是由黄苔转化而来,是热邪传里的表现。
  • 黑苔:由灰、黄苔转化而来,多主病情危重。

(三) 闻诊

闻诊包括闻声音、闻气味。皮肤病患者常常有口臭、鼻臭等,皮肤疮疡的分泌物或患者排泄物的气味,都可以借助来判断寒热虚实。

(四) 切诊

切诊分脉诊及触诊两部分。对皮肤病患者除脉诊用来确定整体的变化外,触诊更为重要,如触摸皮损的大小、深浅、软硬度、按之有无疼痛等都对诊断有意义。

八纲

(一) 皮肤病的病因辨证

皮肤病是整体疾病的一部分,虽然发于体表,但和脏腑有密切关系。内因主要包括精神因素、饮食不节、劳倦所伤、体内脏腑功能失调。外因主要包括六淫邪气、疫厉、触犯禁忌、金刀虫兽所伤、水火烫伤等。

(二) 皮肤病的八纲辨证

皮肤病的任何一个病症,都可用八纲来概括。一般发病急、泛发性、自觉瘙痒明显、变化快,多同时伴有口干、口渴、大便秘结、小便黄、烦躁、发热、面红等不同的症状,脉象多浮洪滑数有力,舌质多红或舌尖红,舌苔多薄黄或黄腻,此多属阳证、表证、热证、实证的范畴。相反,一般慢性、局限性、肥厚性、湿润性、自觉症状不明显或轻微的皮肤病,多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口粘、口澹、不思饮食或膨闷胀满、大便不干或溏泄,脉象多见沉缓、沉细或迟,舌质多澹,舌体肥胖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或白腻等,此多属阴证、里证、虚证、寒证的范畴。

(三) 从卫气营血辨皮肤病

在中医临床上,卫气营血辨证常用于温热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热病或急性传染病),这种辨证方法一方面代表疾病变化、进展的深浅,另一方面代表四者病理损害的程度。

1. 卫分病证

卫分病也就是外感温热病的最初阶段,在临床上常表现有发热恶寒,头痛倦息,口微渴,脉浮数,舌苔薄白,或发生皮疹等。

2. 气分病证

卫分病不解,邪入气分,里热渐盛,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气粗,口渴引饮,小便黄赤,大便燥结,或下利灼肛,脉象弦滑有力,或沉数实而有力或洪大,舌质红,舌苔黄燥或灰黑起刺。

3. 营分病证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发热夜甚,烦躁不眠,甚或神昏谵语,斑疹隐隐,自觉口干反不甚渴,舌质红绛,脉象细数。

4. 血分病证

营分病不解或治疗不及时,则可进一步深入血分,血分受热,舌色必深绛。若紫而干晦,则病已危重,热入血分常迫血妄行,所以外则红斑、紫斑或瘀血斑,内则常有吐衂便血,发热则昼轻夜重,有时有语,甚则发狂,热极生风,常可出现血虚风动而发生抽搐、茎挛、昏厥等情况,脉象数,舌深绛。

(四) 从脏腑辨证来辨皮肤病

根据脏腑的功能失常和病理变化所表现的特殊指征,来判断皮肤病病症与脏腑的关系。

1. 急性泛发性、带有热象的皮肤病

如急性湿疹、带状疱疹、急性皮炎、中毒性红斑、脓皮病等,多见于心肝火盛或肝胆湿热。

2. 慢性角化性、肥厚性、湿润性、顽固结节性皮肤病

如慢性湿疹、痒疹、天疱疮、静止期银屑病、神经性皮炎、毛囊角化症等,多见于脾虚湿滞、肝肾阴虚或心脾两虚。

3. 色素性皮肤病

如黑变病、黄褐斑,多见于肝肾阴虚,肾水上泛,肝郁气滞,气血不调。

4. 神经性瘙痒性皮肤病

如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扁平苔藓等,多见于心火过盛,心肾不交,或心脾两虚。

5. 颜面红斑丘疹类皮肤病

如痤疮、玫瑰痤疮、酒渣鼻、日光疹等,多见于肺胃湿热上蒸,脾湿肺胃蕴热,或大肠有热。

6. 发生在下肢的皮肤病

如下肢溃疡、结节性红斑、下肢慢性湿疹等,多见于肝胆湿热下注,脾虚蕴湿不化或脾湿不运,肺气不宣湿热下注。

7. 出血性皮肤病

如过敏性紫癜、紫癜性皮炎,多见于心肝火热,迫血妄行或脾虚不能统血。

8. 营养障碍性及维生素缺乏性皮肤病

多见于先天肝肾不足,后天脾胃虚弱,或见于后天肝肾阴虚,脾胃不和,失其调养。

9. 先天性皮肤病

多见于先天肾精亏损,后天肝血不足。

10. 急性瘙痒性皮肤病

如荨麻疹、湿疹、急性皮炎等,多为肝与大肠有热,脾运湿不化,湿热蕴结而发,或见心火上炎,心肝火盛。

(五) 从气血辨证来辨皮肤病

气血辨证是以气血的虚实、通畅与瘀滞,来判断疾病的性质。

1. 气滞

气机运行不畅,常表现在某一局部或脏腑,临床表现有胸满胸闷,疼痛,皮肤色素变化,如面部黄褐斑,可由肝郁气滞,气血失和引起;白癜风亦可由阴阳不调、气血失和引起;慢性荨麻疹有部分病人与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有关;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常是毒热之邪使气滞血瘀所致。

2. 气虚

脏腑功能不足,常因久病,年老体弱,饮食失调或消耗性疾病所致,如慢性湿疹多由于脾气虚,运化失职,体内蕴湿不化;慢性荨麻疹有因肺气虚,理不密,卫外不固,致风邪所乘;脱发有部分是因肾气虚皮毛不固,兼感风邪者;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天疱疮等病后期多有气虚表现。

3. 血虚

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所致,其主要表现是面色苍白或萎黄,唇甲舌色澹而无华,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女子月经涩少或闭经,脉细弱,如慢性荨麻疹,有属血虚受风者,静止期银屑病,有属血虚风燥者,硬皮病后期血虚肌肤失养,脱发有血虚不能濡养毛发者等。

4. 血瘀

由各种原因使血脉发生瘀滞或不通,其主要表现有定点疼痛,麻木不仁,皮肤增厚,有形斑块,紫斑,肌肤甲错等,舌质暗澹或有瘀斑,脉象沉缓而涩,如斑块型银屑病、扁平苔藓、皮肤肿瘤、紫癜、盘状红斑狼疮、血栓性静脉炎、脉管炎等。

5. 血燥

多由血虚化燥,亦可由热性病后期或久病伤阴血而化燥,常表现为口干舌燥,皮肤皴揭,干燥脱屑,皲裂,肥厚等,如慢性皮炎湿疹,角化性皮肤病。

6. 血热

由外感邪热或脏腑积热,或由风寒暑湿诸邪郁久化热,热郁于血分所致,临床表现为口干,便干,舌质红绛,苔黄脉数,烦躁不安,重者可有出血和发热,女子经血错前或淋漓不断,皮肤多表现为焮红肿胀,或可见出血斑,或大面积潮红脱屑,如红皮症、过敏性紫癜、重症多形红斑、药疹等。

(六) 从皮肤损害来辨皮肤病

根据皮肤损害的不同表现来辨证。

1. 斑疹

红斑多属热。压之褪色,多属气分有热;压之不褪色,多属血分有热;斑色紫暗者属血瘀;白斑属气滞或气血不调;潮红漫肿属湿热;黑斑、褐斑属肝肾阴虚或肝郁气滞。

2. 丘疹

红色丘疹自觉灼热瘙痒,多属心火过盛,外感风邪;慢性苔藓样丘疹,多属脾虚湿盛,湿气蕴结肌肤;血痂性丘疹多属血热或血虚阴亏;红色丘疹表面鳞屑多者多属血热受风。

3. 水疱

多属湿,基底潮红多属湿热;大水疱多于湿毒或毒热;深在性水疱,多属脾虚湿蕴不化或受寒湿所致。

4. 脓疱

属热。

5. 风团

游走不定时隐时现属风邪;色红属风热;色深红色或有血疱属血热;色紫暗属血瘀;色白者属风寒或血虚受风。

6. 结节

红色结节属血热;红色结节基底肿硬属湿热;紫色硬结属血瘀;皮色不变的结节属气滞血瘀或寒湿凝聚;皮色不变陷没皮下活动的结节属痰核流注;表面光滑或粗糙高出皮面的硬结为顽湿聚结。

7. 鳞屑

干性鳞屑属血虚风燥或血燥肌肤失养;慢性油腻性鳞屑属湿热蕴结。

8. 糜烂渗出

多为湿盛,渗出结脓痂为湿毒;慢性湿润性皮损为脾虚湿滞或为寒温蕴结。

9. 痂皮

浆痂为湿热;脓痂为毒热;血痂为血热。

10. 溃疡

急性溃疡红肿热痛为毒热;慢性溃疡平塌不起,疮面肉芽晦暗属血虚或寒湿;疮面肉芽水肿为湿盛。

11. 分泌物

脓性分泌物粘稠,略带腥味,为气血充实,邪毒较盛;脓质稀澹如水,其色不鲜,味不臭,为气血虚衰;若脓质稀如粉浆污水,夹有败絮状物、醒秽恶臭为气血衰败,有伤筋钝骨之兆;脓由稀转稠为正气渐复;由稠转稀为正气已伤。

12. 抓痕

为风盛血热。

13. 皲裂

为血虚风燥,肌肤失养。

(七) 从自觉症状来辨皮肤病

1. 痒

痒是由风、湿、热、虫等不同原因所致。中医认为痒可从下列几方面辨证。

  • 风痒:风邪客于皮肤,可遍身作痒,常发病急,痒无定处,游走性强,而且变化快,时作时休。舌苔薄白,脉象浮缓或浮数。
  • 湿痒:常慢性缠绵不断,时轻时重,有水疱、糜烂、渗出或见肥厚等现象。舌苔多腻脉象多缓或沉滑。
  • 热痒:皮肤多潮红、肿胀、灼热、痒痛相兼、舌苔黄、舌质红、脉象弦滑或数。
  • 虫痒:痒痛有匡廓,痒若虫行,痒有定处,遇热更甚,外用杀虫药可明显止痒。
  • 血虚痒:常泛发全身无定处作痒,皮肤干燥脱屑,或肌肤甲错,舌质多澹,或有齿痕脉象细缓,多见于老人。

2. 痛

痛因气血壅滞,阻塞不通所致。痛有定处为血瘀;痛无定处为气滞;痛呈游走性多为风湿之邪,多见酸痛;热痛皮色多红肿;寒痛多皮色不变;虚痛喜按喜温;实痛拒按喜冷。

3. 麻木

麻为血不运,木为气不行,故麻木乃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闭塞不通所致。

按语

中医辨证论治强调整体观念,通过四诊合参,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气血辨证,皮肤损害及自觉症状等多方面综合分析,以判断疾病的性质、病位和病所,制定出治疗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具体治疗方法。

登录查看更多医案

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