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用药对鸡血藤、雷公藤

## (一) 对药物的认识

### 鸡血藤
- **来源**:豆科植物密豆花的干燥藤茎。
- **性味**:味苦微甘、性温。
- **归经**:归肝、肾经。
- **功效**:活血舒筋,养血调经。
- **主治**:风湿痹痛,手足麻木,筋骨痿弱,肢体瘫痪;气滞血瘀或气血不足所致的月经不调,经行不畅,痛经,闭经;贫血、白细胞减少症。
- **现代药理研究**:扩张血管、镇静催眠、消炎、抗肿瘤。

### 雷公藤
- **来源**:卫茅科植物。《中华本草》记载为雷公藤根的木质部,皮部毒性太大,常刮去之;亦有带皮入药者。
- **性味**:性味苦、辛、凉。有大毒。
- **归经**:归心、肝经。
- **功效**: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
- **主治**:顽痹疼痛拘挛,疔疮肿毒,腰带疮,麻风及顽癣瘙痒等。
- **现代研究**:抗炎、抗菌、抗肿瘤、抗生育、免疫抑制等药理作用,广泛应用于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

## (二) 临床应用

### 1. 配伍增效
- **鸡血藤配雷公藤**:鸡血藤偏重于温通,养血活血以养筋;雷公藤偏重于苦寒燥湿,具有通行十二经络之力,活血消肿以通络。两者合用可增强活血舒筋通络,消肿止痛之功效。

### 2. 合用解毒
- **鸡血藤防止雷公藤苦寒之性太过**:雷公藤有大毒,药性苦寒,配伍鸡血藤可防止雷公藤苦寒之性太过。现代研究表明,部分患者使用雷公藤会出现白细胞减少症,鸡血藤恰好具有升高白细胞的作用。所以,配伍鸡血藤,可以降低雷公藤的部分毒副反应。
- **使用方法**:雷公藤须先煎半小时到1小时,以减毒性;而在二藤汤中运用雷公藤,特别强调“同煎”,亦未出现明显毒副作用或药力减弱等情况。但须注意的是对于初诊的病人,开始适用时从偏小剂量开始,服用3~5天适应后,逐渐加至常用量,绝不可开始即投大剂量。
- **注意事项**:适当配伍甘草调和诸药,可降低雷公藤的毒副作用。为减少服用时对胃肠道刺激,在饭后半小时服用最为适宜。

### 3. 临床加减
- **君药**:鸡血藤、雷公藤祛风除湿、活血通络。
- **配伍**:丹参、当归活血补血;羌活祛风散寒;生薏苡仁、炒白术搜逐筋络湿邪,兼有健脾和胃之功;白茯苓澹渗利湿;地龙通经和络,与牛膝合用,引诸药下行直达病所,又可补肝肾、强筋骨;制南星为方中镇痛要药,甘草调和诸药,可加大剂量以减低雷公藤之毒性。

## 按语
- **注意事项**:对于初诊的病人,开始适用时从偏小剂量开始,服用3~5天适应后,逐渐加至常用量,绝不可开始即投大剂量。

---

# 常用药对澹附子、桂枝

## (一) 药性、功效及主治

### 澹附子
- **来源**: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块根上所附生的块状子根。
- **性味**:大辛,大热,有毒。
- **归经**:归心、脾、肾经。
- **功效**:回阳救逆,温肾暖脾,祛寒止痛。
- **主治**:一切内伤阴寒之证,脾肾阳虚;风寒湿痹、寒湿偏盛,周身关节疼痛;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所致的恶寒发热,脉反沉迟者。
- **禁忌**:阴虚阳亢忌用,孕妇慎用。反半夏、瓜蒌、白蔹、白及、贝母。不宜与犀角同用。
- **炮制方法**:澹附子是在盐附子的基础上,将盐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盐分漂尽,与甘草、黑豆加水共煮透心,至切开后口尝无舌麻感时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晒干。每100斤盐附子,用甘草5斤,黑豆10斤。
- **现代药理研究**:含多种生物碱,主要成分为乌头碱。具有强心,抗炎镇痛,抗肿瘤,抗衰老,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 桂枝
- **来源**:樟科常绿乔木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
- **性味**:辛、甘、温。
- **归经**:归心、肺、膀胱经。
- **功效**: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
- **主治**:风寒表证、风湿痹痛、四肢厥冷、症瘕结块、痰饮及膀胱蓄水证。
- **禁忌**:温热病及阴虚阳盛、血热妄行、孕妇胎热以及产后风湿伴有多汗等忌用。
- **现代研究**:主要有效成分分别为桂皮油、桂皮醛、桂皮酸钠和挥发油等,具有扩张血管、发汗、解热、镇痛、镇静、抗炎、抗过敏、抗菌和抗病毒的功效。

## (二) 临床应用

### 1. 配伍增效
- **澹附子配桂枝**:两者均具有温经通阳、散寒止痛之功效。澹附子善于治疗一切内伤阴寒之证,偏于温里阳,具有回阳救逆之功效;桂枝则善于温经通脉,偏于通阳,性走而不守,具有发汗解肌和营。两者配伍可以达到解表和营,温经散寒止痛,温补肾阳之功效。

### 2. 古代应用
- **桂枝附子汤**:《伤寒论》记载:“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桂、附合用,其义主要有二:一取桂枝散肌表之风邪,附子逐在经之寒湿,桂、附合用,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二是取桂枝调和在表之营卫,附子温补元阳,两者合用,固表复阳,调和表里之阳气。

### 3. 临床加减
- **治疗骨伤科疾患**:如在自拟温肾宣痹汤基础上加澹附子,桂枝,治疗脾肾阳虚型,外感寒湿之邪的强直性嵴柱炎、腰椎间盘突出之证,附、桂配伍既可内温脾肾之阳,外祛寒湿之阴邪,日久则可再配伍活血化瘀、化痰通络的药物。

---

# 常用药对茯苓、薏苡仁

## (一) 药性、功效及主治

### 茯苓
- **来源**: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
- **性味**:性平,味甘、澹。
- **归经**:归心、肺、脾、肾经。
- **功效**:健脾渗湿,利水消肿,宁心安神。
- **主治**:脾虚泄泻,小便不利,水肿,痰饮咳嗽,腰背酸痛,心悸,失眠等。
- **现代研究**:主要包含三萜类和多糖类化学成分,主要有效成分为茯苓酸和茯苓聚糖,能够增强免疫力、抗肿瘤;松弛消化道平滑肌,抑制胃酸分泌;防止肝细胞坏死;抗菌;镇静以及降血糖等功效。
- **禁忌**:肾虚多尿、虚寒滑精、气虚下陷、津伤口干者慎服。《药性论》记载:“忌米醋。”

### 薏苡仁
- **来源**: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种仁。
- **性味**:性凉,味甘、澹,凉。
- **归经**:归脾经、胃经、肺经。
- **功效**:健脾渗湿,除痹,清热排脓。清热利湿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 **主治**: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水肿,小便不利,脚气。
- **禁忌**:脾虚无湿,大便燥结及孕妇慎用;津液不足者慎用。

## (二) 临床应用

### 1. 配伍增效
- **茯苓配薏苡仁**:为健脾渗湿常用配伍,两药均有利水渗湿,健脾的作用,常相配伍可增强健脾渗湿作用,治疗脾虚湿盛之证。茯苓兼能安神,治疗心脾两虚之证,薏苡仁兼能除痹,消肿排脓,又可治疗风湿痹痛。

### 2. 临床应用
- **骨伤科疾病**:包括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强直性嵴柱炎、骨质疏松等常见疾病,均属于中医“骨痿”、“骨痹”的范畴,多发于中老年人,虽病因纷繁复杂,症状各异,且因“痹证”多为慢性消耗性疾病。结合临床经验,审证求因,总结其乃多因虚受邪,本质多为本虚标实。病机为素体脾肾两虚或肝肾亏虚,风、寒、湿、热侵袭人体,痹阻四肢关节,痹久而瘀血内生。治疗上多采用健脾补肾、补益肝肾之法以治本,祛风除湿、温经通络、活血祛瘀或清热除湿,宣痹止痛等方法以治标。茯苓、薏苡仁在健脾的同时,还能够澹渗利湿,可谓是标本兼顾。可以广泛应用于治疗骨伤科疾病的配伍中,此外,中药大多苦寒碍脾,配伍茯苓、薏苡仁可以健脾助运,顾护患者的脾胃。

登录查看更多医案

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